第04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笑看气象“风云”榜
谷 夏
中国气象局里陈列着几代气象卫星模型。
杜 芳摄

风云四号A星上岗还不满一年,就成为我国汛期气象服务不可或缺的“保障者”,其提供的连续高清遥感图像成为气象预报业务的重要支撑。这也意味着,在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资料进入数值预报,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双星加密观测的基础上,我国气象卫星已实现“三世同堂”携手观测的壮观局面。

历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风云榜单,气象卫星接踵上天,成绩斐然。2013年9月23日,风云三号C星发射成功;2014年12月31日,风云二号G星发射成功;2016年12月11日,风云四号A星发射成功。配合此前业务运行的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我国气象观测成功实现由试验业务型向应用服务型转变,为各项气象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观测依据。

目前,我国有8颗风云气象卫星在轨运行,其中有6颗用于业务运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时效气象卫星数据,并覆盖“一带一路”沿线的37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气象业务保障上,风云家族的卫星成员各有奇招。风云二号实现了6分钟的高频次区域观测新业务能力,使得我国静止卫星及仪器设计在与国际水平相差一代(约20年)的前提下,观测时效接近国外现役静止轨道业务卫星。其中,2015年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首次小于70公里,风云二号的高频次区域观测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云三号C星是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中第一颗业务卫星,投入运行后,与风云三号B星一起形成上、下午星组网观测,实现了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对地遥感探测,确保我国极轨气象卫星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

目前,风云四号A星第一阶段在轨测试圆满完成,其各项功能、性能指标符合研制总要求已具备在轨交付条件。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表示,风云四号A星提供的最高500米分辨率可见光云图的图像质量显著提高,预计对一线预报人员判识天气和数值天气预报水平,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极轨气象卫星实现了升级换代和上、下午星组网观测,随着风云四号A星的成功发射,静止轨道气象卫星也实现了升级换代,并形成了“多星在轨、组网观测、统筹运行、互为备份”的业务格局。

同时,我国卫星资料应用正逐渐从单纯“看图”走向定量应用。风云三号的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和全球掩星大气探测仪资料成功进入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同化系统,改进了对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系统的预报效果。我国的全球定量化遥感产品及时监测到荷兰和俄罗斯等地大火,以及我国西部沙尘、渤海大雾、淮河流域洪涝、贵州雨雪冰冻、黄河凌汛、太湖蓝藻等自然灾害,在防灾减灾、灾害监测中产生巨大效益。风云三号微波湿度计辐射率资料已被纳入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和英国气象局等国际顶尖级数值预报研究与业务运行机构的业务系统,产生了较好效益。

气象卫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益正加速显现。2016年,风云卫星遥感数据服务网注册用户增长30%,涵盖气象、电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农业、水利管理、航空运输业等98个行业。

我国风云卫星是全球对地观测气象卫星中的重要成员,观测数据面向全球开放、实时共享。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介绍,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具备数据直接广播功能,参与国际数据交换,为81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高时效大气和地球环境观测数据。此外,风云系列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观测范围对“一带一路”沿线具有良好覆盖,是很多国家开展天气预报、气候预测、防灾减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