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砥砺奋进的5年·为了总书记的嘱托
为高铁巨人装上一颗强大“心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牛 瑾 常 理 李己平

绿色的塑胶地面,镶着金边或蓝边的银白色高铁车厢;远处的气垫船上,一节高铁车厢正在缓缓移动……这里是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合心镇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新厂区——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

进到车间之前,先要走上一截短短的传送带,中车长客的党委宣传部长孙书慧告诉记者其中的奥秘:“这个车间可以同时生产77辆高铁车厢,每个车厢的生产进度可能不一样,所以,我们采用气垫船而没有安装轨道,就是为了方便把当下需要作业的车厢调出来。气垫船作业时对环境要求比较高,脚底的沙砾会影响气垫船运行,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清理鞋底,也算是工艺流程的一种创新了。”

其实,创新又岂止这一项。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车长客时说,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他希望高铁建设再接再厉、创新驱动,继续领跑、勇攀高峰,带动整个装备制造业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而搭建了高铁动车组、铁路客车、城铁客车3大系列产品平台的中车长客正在做的,就是为高铁巨人装上一颗强大的创新“心脏”。

对核心技术深度掌控

在比赛中,拿一次第一容易,次次都能拿第一却很难,这是人们都懂得的道理。可中车长客之前却硬是拿下了多项第一,国内第一列地铁、国内第一列动车组、国内第一列出口双层动车组、国内第一列高速高寒动车组……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发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更是成为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动车组列车。

告别跟跑者历史、坐上领跑者位置,中国高铁的这一变化过程,正是对核心技术不断深度掌控的过程。在其背后,有着中车长客研发团队的付出。

今年36岁的王超已经是主管级设计师,也是“复兴号”设计组的成员之一。“中车长客在产品研发方面推行正向设计,简单说就是,以前我们把技术引进来,按标准生产就行,不用考虑其他因素。现在,‘复兴号’所有的设计图都是我们自己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其间必须考虑环境因素、风沙因素、长大交路因素等,之后还要通过实验论证它的合理性,凡是大的部件和系统都要经过这一系列工作。”王超说,那段日子在实验室、车间两头跑,当时觉得挺苦的,现在看到社会各界对“复兴号”的赞誉,又觉得挺甜的。

在中车长客,还有很多像王超一样的人,他们坚守在不同的岗位,共同打造中国高铁这张亮丽的名片。

拿着这张有分量的名片,中车长客敲开了世界市场的大门。近年来,他们相继中标墨尔本、悉尼、波士顿、洛杉矶、曼谷、德黑兰等项目,产品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车辆数量超过8000辆,创汇超90亿美元。

“我们现在不单单是成熟平台产品‘走出去’,更多的还是订制产品,满足不同用户对线路、环境、标准的不同要求,这意味着我们从依靠硬实力出口转向了凭借软实力闯市场,体现的是公司包括技术创新在内的巨大优势。”中车长客海外业务部常务副总经理曹然告诉记者。

曹然还透露,中车长客已经与西纳拉集团签署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合资公司合同,并交换了文本。作为中俄两国高铁合作战略优先实施项目的莫斯科—喀山高铁合作项目,将成为中车长客“走出去”的又一经典案例。

把产品做成艺术品

创新是件“闯路子”的事;是事,就得人来做。而且,做事的人投入不投入、在遇到“瓶颈”时较真不较真,直接决定着创新这件事能成不能成。中车长客有一群精神上投入、技术上较真的人,所以,创新这件事,有戏了。

人们乘坐高铁动车时感受到的是车辆的舒适和平稳,而安装在车辆底部的U形转向架,就相当于高铁动车的“腿”,与运行速度和运营安全息息相关,也是高速动车组制造的9大核心技术之一。同为中车长客首席操作师的李万君和谢元立,是师兄弟,他们一个拿着焊枪手工焊接,一个操控机械臂机械焊接,干的都是转向架构架焊接的工作,代表的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随着高铁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复兴号’的研制,火车的速度已经和飞机起飞时的速度一样了,每天以这个速度运行上千公里,一年下来就是几十万公里,这对车上的每一条焊缝都是极大的考验。一列高铁动车的焊缝长度加在一起有1.6万米,再小的焊缝也关系到高铁的安全。”李师傅告诉记者,为了减少焊接段数,他摸索出了一套一枪焊接完成转向架环口的技术,可以将600毫米周长的环口焊接一气呵成,不留任何瑕疵。

这还不是最牛的,李师傅能在20米外,凭声音听出电流大小、电压强弱、焊缝宽窄、焊接质量,如果出现不和谐的杂音,就立刻纠正,大大地提高了手工焊接的稳定度。“做事就得有做事的样子,对我来说,就是要有工匠精神。把嘈杂的焊接声变成音乐,把每件产品都当成艺术品,就是工匠精神。”李师傅操着浓浓的东北腔说出的这番话,踏实有力。

作为李师傅的师弟,谢师傅也不含糊。原本也是做手工焊接的谢师傅,在中车长客大批量引进机械手、筹建机械焊接班时,主动揭了公司的“英雄帖”,转调到了新岗位。“机械手焊得又好又快,但编程受制于人,公司每次上新产品,都得花大价钱请外国工程师重新编程。这样肯定不行,我就带着几个工友从英文单词学起,从最基础的编程语言学起,如今,咱自己能编写程序了,‘复兴号’中的侧梁焊接就是用我们编程操控的机械手完成的。”谢师傅说。

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舞台

在中车长客采访,记者发现,这里的一线工人除了是创新能手,还都是“中国好舌头”。至于这个名号的由来,估计听过中车长客高速动车组制造中心装配一车间接线工王刚背诵的“一口清”的人,都会深有同感。

“‘一口清’是每一道工序的作业指导书,任何一个工人从入厂开始,就要记熟自己工作范围内的全部工艺文件。这种熟的程度,不是只在脑子里知道怎么干,还要清楚地把它表达出来,而且要做到张嘴就来,6米之外的工友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在接线工的岗位上工作了7年的王刚已经把自己的作业标准入脑入耳入心。在他看来,每列动车有近2万根线束、约10万个接线点,哪怕一根线出了问题,轻则是零件故障,重则导致车辆停驶,甚至造成安全问题,所以,必须将工艺流程倒背如流,才能保证高质量完成每道工序。

不止“一口清”,中车长客在质量管理上还有很多创新的招数。比如,设计是源头,王超画的每一张图纸上,都要有他的签名,设计的合理性与奖惩直接挂钩;落实看工艺,李万君师傅焊接的每一个部件上也都有代表他的、独一无二的编号,这叫实名制,所有工序全都实名建档,直到这列高铁动车光荣“退休”,都能找到其中每一个部件对应的组装者。

“作为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的名片,我们向世界展示的是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必须对核心技术进行深度掌控,也必须在质量管理上达到世界级企业的要求。”中车长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陈孝敏说,“公司明确了继续加大质量管控力度的要求,要实现由重检验向重管理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实物质量检验向前期质量策划转变。”

除了在质量管理创新上不断探索,中车长客在人才管理创新上也丝毫不放松。在这里,英雄不问出身,只要你行,你就是企业的栋梁、就是人才。据介绍,公司为职工成长成才搭建舞台,通过“选尖子、抓样板、树典型”,大力倡导崇尚奋斗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持续开展“双培”、学技练功、岗位技能竞赛、青年技艺传承等活动,一大批专业拔尖、素质一流、爱岗敬业的专家、能手,在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领域构成公司创新的坚强基础。

“今后,我们要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实现‘领先、领跑’的要求和期望,塑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品牌形象,努力打造受人尊敬的国际化公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力量。”陈孝敏说。

这就是中车长客关于创新的故事,也正因为有了这颗强大的创新“心脏”,中国高铁才动力十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