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10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冰城情暖民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倪伟龄

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也是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尔滨努力增强经济辐射力,畅通大通道、建设大平台、繁荣大贸易。同时,把涉及百姓利益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好,把民生建设作为发展之基

民生是城市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也是哈尔滨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准的发力所在。

这是一幅日新月异的城市图景——经过3年创城攻坚,哈尔滨市成功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20公里,路网体系不断完善,跨江交通更加便捷,“一江居中、两岸繁荣”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哈大、哈齐高铁正式开通,地铁1号线载客运营,3号线一期通车试运行,哈尔滨步入高铁、地铁时代;太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由2011年的784万人次提高到目前的1627万人次,跃升东北地区机场首位;犹太老会堂、中华巴洛克等特色街区再现历史风貌,具有国际水准的哈尔滨大剧院、音乐厅、中东铁路公园成为彰显城市魅力的新地标;“哈洽会”升级为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冰雪节跃居世界4大冰雪节之首,“迷人的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时尚活动成为城市新的靓丽名片;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F1摩托艇等重大赛事,城市吸引力和影响力持续攀升,书写了哈尔滨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新篇章。

5年的实践证明,持续提升城市承载功能和形象品质是顺应人民群众期待、增强城市竞争力的现实选择,只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方位升级,哈尔滨就一定会更加和谐宜居、更富发展活力。

惠民行动持续增进百姓福祉。这是一张温暖厚重的民生账单——201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达到33190元和14438.9元,年均分别增长9.6%和12%,均高于同期GDP增速;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3744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到人均每月2210元,增幅居东北地区之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62.8万人,年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140万人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建成各类保障房14.36万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危房23万户,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精准扶贫脱贫成效显著,139个贫困村、18.78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5年来,哈尔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总支出的70%以上,带动惠民行动项目投资超过1320亿元。大幅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政策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启动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业务走在全国前列。走在全国前列的还有“公交都市”创建。近3年来,哈尔滨市累计投入2170多亿元,新建改造道路468条、桥涵120座。沿江景观大道、三环路江南江北实现贯通,进乡街高架桥、保健路地道桥、和谐大道跨线桥建成通车,城市现代化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5年来,哈尔滨从严管控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编制环境总体规划,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2.3万平方公里。深入落实国家大气、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拆并10吨及以下燃煤锅炉2740台,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10.2万辆,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3%。新增城镇污水处理厂11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91%。人工造林53.7万亩,城区新植树木255万株,新增绿地688公顷,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区街主体责任,主干街区环卫机械化作业实现全覆盖,主城区垃圾密闭运输率达100%。坚定实施冰雪绿色管理,确保了冬季城市运行通畅和环境整洁,彰显了冰雪城市的特色魅力。

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有了更多获得感,城市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5年的实践证明,抓民生也是抓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努力走出一条基本民生得到改善、百姓福祉不断提高、小康社会全面实现的新路子。一个更加和谐宜居、更具幸福感的哈尔滨,就在眼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