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化县田庄乡高马二溪村因产黑茶而闻名,每年采茶时节,是村庄最美的时候。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成片的茶园向山两边延展。清风徐来,茶香、花香悠然而至,目之所及,让人心生欢喜。
土生土长的村民老蒋,一辈子没有离开过高马二溪村,从小耳濡目染父辈种茶采茶,他深谙一套制作黑茶的古法。最好于清明时节,背着竹篾茶篓,上山采一篓茶叶,杀青前先洒上水,再轻压、慢揉。而后渥堆,村里人通常会选择一块背窗、洁净的地面,随意把茶叶拢成堆,直至叶色变为黄褐,青气消除,手入茶堆内觉热,发出类似甜酒糟般沉闷的香气。之后就是复揉,因渥堆后的茶条有回松现象,复揉卷紧茶条,进一步破损茶细胞。最后一步便是干燥了,茶叶经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松烟香袅袅腾升。黑茶之谓黑茶,最是离不开堆积发酵这一步。
今年春夏两季,日子总是伴着风和雨,气候难测,偶遇晴好天气,做好的茶,叫人倍加珍惜。老蒋说,黑茶因发酵的制作工艺而不伤胃,温润、养人。关于黑茶的好处,流传已久。北宋哲宗年间,主管茶马公事官员程之邰说:“食肉饮酪,故贵茶而病难得。”《滴露漫录》记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但农家人并不懂黑茶含有咖啡因、维生素、磷脂等物质有助于人体消化,帮助刮油脂,降血脂,只觉长年累月喝茶,神清气爽,体态轻盈,视之为大自然给高马二溪村乃至安化的馈赠。
老蒋说,常见的黑茶有两种,以篾篓包装成花格状的千两茶和蒸压制成砖块模样的砖茶。撬黑茶有一套讲究,要用茶刀去寻找茶与茶的缝隙,顺着茶叶紧压的脉络,度力而行。如果撬的是砖茶,就沿茶砖边缘,将茶刀稍用力插入茶砖,用茶刀使茶砖表面的茶层脱开。
泡黑茶,村里人用的是最家常的陶瓷碗,一壶沸水冲入,汤色渐红,香气纯正,轻抿一口,味醇而微甘。不像绿茶,吐气如兰,清雅宜人;也不似红茶,香温玉软,甜润鲜郁。黑茶自有它的清清之甘、淡淡之苦、渺渺之香、悠悠之韵,像旧时光的气息,韵味悠长。
在安化当地,有个关于黑茶的传说,黑茶制法起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茶叶产于南方,远销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运输路途遥远,人背马驮需一年半载,风餐露宿,天气多变,茶叶以篾篓包装,防潮性差,等到绿茶迟迟运到销区,茶叶已由翠绿变成乌润,故在当时称为“乌茶”,“乌茶”茶味醇和,汤色红艳亮丽,加奶饮用口味极佳,受到牧民的欢迎,它便是黑茶的前身。
历史上真正出现关于安化黑茶的记载始于唐代,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渠江薄片,一斤十八枚”,彼时黑茶名贵,被当作货币,砖茶用做“飞钱”使。宋代以后,安化黑茶作为贡茶每年向朝廷进献。明万历年间,安化黑茶被定为官茶,茶农通过茶马古道运输黑毛茶,北渡洞庭湖,越长江、过湖北,用之与西域换马,黑茶成为内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必需品,行销边陲长盛不衰。
名流雅士喝茶,好在“长日清谈,寒宵兀坐”之际摆设茶具,正襟危坐,烫壶、温杯,过滤、闻香……品茶有一套仪式感。但安化人却有安化人的吃茶法,那便是求一个简单与自在。黑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无异于米盐,不过是安化老百姓的日常物件,“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和黑茶一样,安化人爽朗、随性,亲朋好友相聚之时、晨昏午后休憩之际,用粗陶碗将茶叶初泡,再拿铸铁壶煮沸,就着一碗黑茶,三五好友叙叙旧、谈谈心,青山苍翠,溪流潺潺,悠悠岁月在茶香的氤氲中忽远忽近,真正是“睡起有茶饴有饭,行看流水坐看云”的惬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