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国际商品展上“扫码”热
本报记者 陈 力

站在中蒙博览会民族乐器展柜前,来自蒙古国乌兰巴托的孟格尔登拿着手机笑迎八方来客。虽然她一句汉语也不会讲,仅靠着一部计算机报价、还价,靠手机扫码、收账,她就在博览会开幕的第一天卖掉了3把蒙古国“达瓦扎布”马头琴。

有了翻译,孟格尔登开始打开话匣。“内蒙古的马头琴音色深沉,我们蒙古国乐器制作人达瓦扎布制作的马头琴音色欢快。两琴互补,才能奏出更加迷人的乐章。”孟格尔登非常开心,“第一次来中国,我还学会了使用手机支付”。

金秋时节,蒙古国、俄罗斯以及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厂商把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装点得满目琳琅。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水果、韩国的化妆品、缅甸的玉石、马来西亚的糕点、西班牙的红酒……一有闲暇,各个国家的参展商也串台“扫货”。这边长调刚歇,那厢鼓声又起,热情的巴西女郎也跳起了桑巴舞。

游客目不暇接之际,俄罗斯留学生娜塔莎递上一块块面包和“丽丽娅淘宝企业店”的二维码。“到楼上我们的展区看看吧,正宗的俄罗斯大列巴。”驻足香气四溢的面包展柜前,听着营销人员讲解额尔古纳河两岸汉族和俄罗斯族的爱情故事和企业负责人丽丽娅的创业经历,记者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也浓缩在欢声笑语的展厅里。

“经过我们的展位,怎么能不进来看一看。”巴基斯坦商人阿勒姆汉语流利,把记者拉到汗—布朗勒斯玉器厂的展台前。他告诉记者,“我爱中国,无论是南边的中巴经济走廊,还是北边的中蒙俄经济走廊,都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热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