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深化科技合作 建设创新之路
—访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臣华
本报记者 陈 力

中国和蒙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友谊源远流长。内蒙古自治区已连续承办两届中蒙博览会。近日,《经济日报》记者就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臣华。

记者: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其中,建设“创新之路”,该从哪里破题呢?

杨臣华:国际科技创新已经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能。然而,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差异性较大,仅凭一国力量难以独善其身,也无法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在此趋势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以促进本国经济科技发展,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共识。

记者:国际科技合作态势如何?中蒙之间的科技合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杨臣华:科技创新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联合实验室和技术转移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相关国家培养了上万名科学技术和管理人才,与相关国家共建了一批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区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截至目前,我国已经与15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订了111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加入了200多个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组织。

近年来,内蒙古也在积极谋篇,主动布局。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通过项目引导、人才引进和平台基地建设,内蒙古积极与蒙古国、俄罗斯、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推动建设了中蒙技术转移中心平台和中蒙知识产权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中蒙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启动运行。

记者: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呼唤科技在更宽领域、更高水平的务实合作,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杨臣华:内蒙古自治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技术成果,特别是在传统能源清洁化生产和利用、新能源产业发展、农牧业先进技术应用、云计算大数据应用以及技术保障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协同性,并在实践中展现出良好的合作前景。

为了更加务实有效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首先要立足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规划纲要,对接各方发展战略思路,面向各自重大科技需求,加强顶层设计,聚焦农业、畜牧业、能源、交通、信息通信、资源、环境、新材料、医药健康、防灾减灾等领域,进一步明确科技合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重大举措,统筹指导和推动相关科技合作。其次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引导和支持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互派一批一线科研人员和管理专家参与科技外交工作,畅通科技人员绿色通道。此外,以沿走廊国家相关利益方合作需求为基础,以高新区、科技园及企业为主体,统筹规划,与走廊国家开展科技园区合作,鼓励各方有条件的园区和企业参与相关国家园区建设,推进内蒙古国家级高新区与沿中蒙俄走廊国家科技园区合作,探索海外科技园区共建模式。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