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出炉了。无论主管部门如何强调“双一流”不是“985工程”“211工程”的翻版、升级版,但这三大体系还是不免被放在一起比较。最终亮相的名单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原39所“985”高校全部入列;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原“211”高校全部入列,新增25所非211院校。
这也符合“双一流”遴选的基本原则,即充分考虑“211”“985”等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基础,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了解了这一原则,网络上关于入选名单的部分争议就容易解决了。有些学校、学科入选与否,的确有区域协调的需要,比如,“双一流”建设学校在“985”基础上新增的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等3所大学,就有扶持中部大省河南、西南边陲云南以及丝路明珠新疆的考虑。
“双一流”是对“985”“211”的继承创新,更是改革求变。我国有2800多所高校,国家不可能撒胡椒面似地均衡使力。“985”“211”最受诟病的是终身制,高校一旦入选就拿到了终身粮票,教学质量、科研质量究竟如何,一直没有科学的评估办法,也没有退出机制。但“双一流”不一样。教育部明确表示,“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基础,对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有进有出,打破身份固化,不搞终身制。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遴选认定的是“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重点在“建设”,是迈向世界一流的起点,并非认定他们已经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目前各高校还在制定建设计划,国家的“双一流”标准尚未出台。但是,这套意义重大的评价体系应该注重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首要标准;二是要把产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内外公认的成果作为重要考量;三是要把形成的重大影响力作为最高评价。
2016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超过1万亿元,财政性经费投入6000多亿元;我国内地共有24所高校进入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30所高校进入美国USNEWS世界大学排名500强,700余个学科点进入ESI前1%,60余个学科点进入前1‰。我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有条件建设“双一流”、实现“双一流”。
对于这137所入选高校来说,进入名单只是开始,接下来的建设才是更大的考验。主管部门也要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注重改革,切实扭转单纯依靠加大投入的粗放型发展局面,通过改革提高建设效益,实现高等教育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