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80后”便利店店主杨浩越来越像一个“甩手掌柜”。过去,为了维持小店经营,他每天忙着打电话对接40多个供货商。但供货商嫌便利店进货量少,送货没热情,往往一拖好几天。
现在,他只要在手机APP上简单操作一番,就能从网上订到价格实惠的优质抢手货,快递小哥次日就能把货送上门。而且,店里商品摆放也变得很讲究,端架、收银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如今,杨浩的便利店的日均流水在3000元到5000元,比过去翻了一番还多。
让这家小小夫妻便利店发生改变的,是京东新通路日前针对便利店推出的智能APP“行者动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如同乘客下单、司机抢单的滴滴打车软件一样,品牌商可根据自身需求,精准筛选目标门店,“发单”下任务,便利店的店主则根据自身需求“接单”抢任务。品牌商与店主通过这一平台对接后,所需商品和陈列物料等投放资源,如陈列架、宣传海报等,就通过京东物流一起配送到店。
在中国,像杨浩经营的这种夫妻便利店,约有600多万家。《中国快消品B2B行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快消品近3年的发展经历了从跑马圈地到产业下沉,再到今年便利店风口再起的阶段。预计到2018年,快消品B2B行业的总体交易额将达到20万亿元,将会有44%的便利店成为互联网B2B的受益者。
然而,尽管市场空间广阔,品牌商想有效触达这些“长尾”终端门店却困难重重,花费巨资却无法精准投放。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传统B2B领域中,品牌商与终端零售商之间往往采用分级代理模式,品牌商无法快速从销售终端拿到销售数据及市场反馈。渠道的不透明、不扁平、不可监测、不能互动成为整个行业面临的4大痛点。
如今,互联网新科技的运用,正让这一情况发生改变。类似于“行者动销平台”的零售“新科技”,用智能化方式实现了自助订货、库存管理和收银结账,省去了诸多中间环节,让产品从厂家快速直达零售终端。同时,每家便利店的商品销售情况,“抢单”任务的执行情况,最终在APP内置的“慧眼大数据系统”中以数据产品的形式呈现给品牌商,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跟踪产品流向、洞察门店行为、掌握并实时优化营销投放效果。
宝洁公司B2B高级经理张楠是第一批尝试这一“新科技”的商家之一。他惊喜地发现,通过行者平台,仅用10天就完成了过去1个月的铺货量,尽管参与活动的便利店遍及各地,但只需通过一部手机,便利店的销售数据、图片在后台就能一目了然,实现了资源投放的透明可控。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王洪涛认为,互联网“新科技”催生的一系列智能管理系统,解决了非品牌化的中小门店“信息孤岛”弊端,用一张智能化的“神经网络”,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打通并连接在了一起,有望对传统行销模式带来一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