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誓让荒山起松涛
——记贵州省大方县原马场区委书记刘安国
本报记者 吴秉泽 王新伟

初秋,车行贵州省大方县西南部的对江镇大山村,满目苍翠,松涛阵阵。

“这都是刘老书记的功劳。不是他带领我们植树造林,哪有今天的好生态。”望着无尽的林海,大山村党支部书记姜武说,当地百姓在享受生态红利时,始终没有忘记当初的领头人——刘安国。

刘安国,1932年出生于大方县对江镇大山村罗家寨组,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5年,33岁的刘安国根据组织安排,到大方县马场区(1991年改为马场镇)任区长。

当时的马场,由于大跃进时期大规模毁林开荒,森林成片被毁,致使洪灾肆虐,土地日益贫瘠,群众广种薄收,青黄不接。

报到次日,刘安国就扑到了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画满了各种只有自己能看得懂的符号,上面记的全是他对当地建设的设想。

治水必先治山,治山必须种树。刘安国明白,“只有让树木山上扎根,泥沙才不会乱跑,好土良田才保得住”。先做样板,再有辐射,刘安国把目标瞄准了马场区公所背后的毛栗坡,想在这里建一片示范林。

听说要在毛栗坡造林,时任马场区委书记的刘世晶连连摆手说:“从我当大队书记时就在上面种树,这么多年过去了,哪里有一颗活着的树苗?”

搭档不认可,群众也不支持,他们都认为刘安国是异想天开。但这些都没让刘安国泄气,他反复与刘世晶沟通,给群众讲道理,“毛栗坡虽然地皮薄,但只要肯下功夫,方法得当,树苗就一定能成活。同时,毛栗坡地处马场的核心地带,弄好了,对全区的造林绿化工作将起到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最终,在刘安国的坚持下,全区干部职工进军毛栗坡,先开荒、后砌坎,顺坡随形,平成梯土,水流不走,天旱不着,树苗成活率得到保障。

看着刘安国的方法靠谱,原本观望的群众觉得有希望,纷纷抢种,在次年春节前就完成了树苗种植任务。毛栗坡造林的成功,让各地看到了信心。到1984年刘安国从马场区委书记的岗位上离开时,已带领群众先后建成10多个林场和茶场,总面积超过两万亩,曾经的荒山披上了绿装。

1981年的时候,刘安国回大山村探亲时看到因大规模毁林留下的光秃秃荒山,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年累月的雨水冲刷,使得山上的泥土流失殆尽,难找到一根像样的树木。山坡也被洪水撕裂成一条条深沟,地里的石头越来越高,庄稼越长越矮。

大炼钢铁时,时任公社书记的刘安国砍树最积极,觉得自己有责任归还。“家是我们败的,得由我们自己来重新建起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家乡的“光头山”披绿挂翠!

因当时还需工作,刘安国只能动员乡亲们植树,但因资金缺乏,只能在小范围内栽种,成效有限。

1984年刘安国“退居二线”,回到村里决心带领村民绿化荒山,他找到村里的4名党员,说服他们共同承包了村里的罗家寨、刺莓岭、马头边等3个村民组的荒山,并筹资500元购来杉树和柳杉种子,自行育苗。为了让村民放心,刘安国等人还与村民立下契约:造林成功后,产生的效益70%归荒山入股者,30%归刘安国等5名承包人。

刘安国还投入了所有积蓄,每月95元的工资,除了维持家庭日常用度外,全部用于造林。刘安国的举动感动了越来越多的群众,先后有800多名村民参与到植树造林中来。

1989年,刘安国正式退休,随之全身心地投入到植树造林中。在刘安国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累计完成造林20余万株,29个山头披上了绿装。刘安国将这场造林运动产生的成果命名为“八五林场”。1997年,在造林贷款还清后,刘安国与最初的4位承包人商议后宣布,放弃他们手中30%的权益,树木收益全部归村民所有。

刘安国始终牵挂林场,经常深入林间巡查,直到近两年因双腿病痛才不得不终止。虽已过耄耋之年,子女也都在外地,但刘安国仍坚持住在大山里,每天看着茫茫林海,“心里感到踏实”。

如今,这些刘安国当年带领村民种下的小树苗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对江镇森林覆盖率也从1985年的31%提升到2016年的51%,周边10余个村寨的生活环境因此得以改善。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