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上海一直引领风气之先。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持续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社会治理创新、全面从严治党等方面发力,力争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
5月5日,上海浦东机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大飞机C919腾空而起,冲向蓝天。大飞机昂扬向上的轨迹,是上海落实中央“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要求的一个缩影。
自贸区改革交出“三年答卷”,确立“三区一堡”新目标;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稳步推进,“四梁八柱”初见雏形;国企、司法、高考、群团等系列改革试点蹄疾步稳,走在全国前列……特殊的使命任务,折射出上海砥砺奋进、敢于担当的特殊精神。
耕好改革试验田
今年4月,随着辽宁、浙江、重庆等7个新设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获批,我国的自贸区战略进入3.0阶段。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在不断推进,但不变的,是上海始终在雁阵中奋力“领飞”。
敢为人先,是上海5年来留给人们最深刻的记忆。第一张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系统、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诸多披荆斩棘的“第一”、百余项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彰显出上海为国家战略探新路的勇气。
“自贸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上海在拓荒开路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中国自贸区建设的通行规则。
2015年启动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亦是如此。从人才新政20条升级到30条,从大科学设施集群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海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创新链条,推动科研论文从纸变成真金白银。
“我们的一切工作要立足上海,但要更多算国家账、战略账、长远账”“凡是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大局的工作,我们要毫不迟疑地做,坚持不懈地抓;凡是中央确定的战略谋划、布局和任务,我们要主动承接、积极参与、自我加压……”在多个场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反复强调。
结构转型定力足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过程中,上海坚决摒弃要素驱动的老路,而是在创新驱动和制造业转型中保持足够定力。
上海的战略定力,首先体现在清醒看待GDP上。不是不要GDP,而是不唯GDP。5年来,上海始终聚焦于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从2011年开始,上海就提出减少对投资、重化工、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房地产的“四个依赖”。2012年下半年,上海钢铁产业结构大调整拉开序幕。目前,在钢铁价格回暖、利润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新一轮的产能压缩计划又开始实施。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区,今年先进制造业的大项目一个接着一个,一条沿着G60高速公路布局的科创走廊已然成形。“去年以来各类新办企业贡献了全口径税收增量的五分之一,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可观的发展新动能。”上海松江区委书记程向民说。
从直指进口替代的芯片和医疗影像设备,到挑战世界巨头的燃气轮机和半导体设备,再到象征国之重器的大飞机和核电装备。上海的超前布局,正在进入收获期。以C919的精彩一跃为标志,在上海的紫竹、张江、临港等园区,一条跨越二三产业的民机产业链崭露头角。
让百姓有获得感
作为一座拥有2400万人口和逾2万亿元经济总量的超大城市,上海的改革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让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市民都有“获得感”。
近年来上海提出要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规划建设用地总量、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从2013年开始,上海市委每年都会确立一个“一号课题”进行重点调研。从一抓数年至今的“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到当下如火如荼的“补短板”,直面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
以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为例,自去年3月在上海拉开大幕后,一年来全市的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23.8%、14.7%、38.0%。水环境的治理也是重中之重。今年2月,上海公布首批“河长”名单,年内将全面落实“河长制”,年底全市河道基本消除黑臭。“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上海要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生态之城,必须制定实施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的环境标准。
如今,很多看似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都有了解决方案。更大的宏图,还在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两岸铺展。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的贯通开放将“确保完成”,真正实现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还江于民。
在攻坚克难、锐意奋进的伟大征程中,可以期待,继往开来的上海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