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深圳某银行网点堵截一起利用他人身份证办理银行卡事件。一名男子来到该网点冒用他人身份证开户被工作人员发现,承认自己被不法分子怂恿,以400元的报酬答应冒用他人身份证开一张银行卡。
生活中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日常,人们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开户、存取款时提供的个人身份信息和交易信息都是个人的重要金融信息。如果出现与这些信息有关的不当行为,不仅会造成个人的金融信息泄露,还有可能导致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那么,到底哪些个人金融信息是受保护的呢?中国人民银行曾发布《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个人金融信息保护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了个人受保护的金融信息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性别、国籍、电话、地址等;个人财产信息,包括收入状况、有几套房、有没有车、公积金每月缴多少等;个人账户信息,包括账号、余额、开户行等;个人信用信息,包括信用卡还款情况、贷款偿还情况以及其他能够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信息;个人金融交易信息、个人消费习惯情况等。
目前,虽然还没有专门针对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的法律,但在银行法、证券法和保险法中都有相关条款,要求对个人金融信息保密,不得出售或非法提供给第三方或者他人。
对此,金融机构建立了防护措施,采取了一些高科技手段,如人脸识别等。对金融机构系统内的个人金融信息,同样也设立了“防火墙”,防范外部非法入侵盗取信息的行为,保护人们的金融信息安全。
在金融业虚拟化和网络化程度不断提升的今天,个人金融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除了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个人信息安全管理外,金融消费者也应该增强防范意识,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确保自己的个人金融信息等隐私不受侵害。
首先,自己的身份证件和银行卡要保管好,千万不要借给他人使用。部分金融消费者在他人劝说下将本人身份证借予他人使用,或将银行卡借用、租用甚至转卖给他人使用,这可能会助长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更会损害自身信用,给自己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向他人透露自己的金融信息、财产状况等,以免被犯罪分子盯上。办理银行、证券、保险等相关金融业务时,不要委托不熟悉的人或者中介代办,谨防个人信息在此过程中被盗取。
另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人们常常使用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各类业务,在提供给对方复印件时,一定要在上面注明用途,如“仅供申办XX信用卡时使用”,用途要写得清晰明确,以防复印件被挪作他用。
还有一个被反复提及、但大多没有引起重视的一点是:不要随意丢弃刷卡签购单、个人对账单和存取款凭条等。这些单据上面隐含了个人金融信息,随意丢弃有被不法分子抄录和破译的风险。
另外,如有长期不使用的银行卡,应先去银行注销账户,然后再剪卡丢弃。如果只对卡片作剪卡处理,相关账户仍然记录在个人名下,并未真正注销。如不做任何处理直接丢弃,容易造成银行卡账户信息泄露,如卡号、磁条信息泄露,甚至可能遭遇损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警惕向自己询问个人金融信息的电话、邮件、手机短信等,也尽量少在网络上留下个人的金融信息。
这类保护个人金融信息安全的“小贴士”很多,关键是要养成良好的自我信息保护习惯。毕竟,个人的金融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还须自己把好第一道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