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赞成《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一句话: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回归故乡最便捷的通道就是食物。
前些日子,父母亲来北京,在火车站接站时,人潮涌动中远远看见父亲一手拎着一大包石头饼,一手挥舞着过来,“这是早上找人刚做的,专门拿给你们吃”。尽管我说过很多次不用带,但父母亲每次来,总要带上一大包不同口味的石头饼,生怕我在北京吃不到。关于家乡的记忆也随着这小小的饼子扑面而来。
石头饼在笔者家乡晋南以及晋中、陕南一带非常流行。石头饼得名并非因为外形像石头,而是因为它的做法是将面饼放在石头上烤制而成。儿时在姑姑家见识过她现场制作石头饼的场景,笔者至今记忆犹新。姑姑很利索地拿出一个大鏊子,撒上层油,石头上抹好油,均匀铺在鏊子上,再把团好的面饼放在石头上来回翻烤。不一会儿,一个个外形坑坑洼洼、散发着香气的石头饼就出炉了,薄而松脆,表面微焦,咬起来酥脆咸香,古法烘焙食品特有的那种拙朴外形和谷物原香令人难忘。
石头饼的这种石烹法历史非常悠久,在饮食界几乎可以笑傲群雄了。据《古史考》记载:“神农叫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相传神农带领部落人学会了种植谷物,为了能够食用谷物,想出了石上燔谷的办法,把谷物放到加热的石头上来弄熟。不得不说这真的是先人的智慧,因为石头受热比较均匀,比较容易控制火候。因此,石头饼也被戏称为“最早的铁板烧”。
到了唐代它又叫作“石鏊饼”。明清两朝时则叫“天然饼”,清朝时有了“万德昌”“三和堂”等三晋作坊经营石头饼,也推动了石头饼在大江南北流传。清代学者袁枚在他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有一次他尝了北方的石头饼后大为赞赏,称之为“天然饼”。
现如今,石头饼成为一些劳动能手走向市场、发家致富的经营项目。不少人正是凭借这门手艺把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随着网购逐渐普及,也有商家把石头饼这种传统风味搬到网上,借助互联网开拓了新市场。笔者看到,在淘宝网上一家老字号的石头饼单月销量甚至达到1000多件,石头饼这种传统风味借助互联网技术为更多人所熟悉。
不同于一般以口感给人深刻印象的地方小吃,石头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厚重历史感。就像贾平凹《丑石》中那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却是见证过人类历史的陨石。想想在走过了饮食的石烹时代、陶烹时代、铁烹时代,直至如今的智能化烹饪时代,现在又能回头品尝石烹时代的化石级食物,也是别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