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迎接党的十九大特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筑牢文化自信坚实根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姜天骄

一个拥有深厚文化自信的民族才有长久屹立的精神支撑,才能够拥有复兴之魂。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我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享受到文化改革成果,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非凡魅力。

创新,

让文化建设活力迸发

最近,一部《战狼2》创造了国产电影票房奇迹,上映16天票房突破40亿元,影片传递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呼唤和平理念深得人心。这部影片的成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一系列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指导性文件,把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激发了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热情。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全面深化,释放出强劲正能量,有力促进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广为弘扬,文化建设呈现出新气象、新面貌、新格局。

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让吟诵经典重新流行;东方卫视的《喝彩中华》节目,让人们记住了那个脚踩厚底靴、身穿时尚黑T恤的“00后”小生……一批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创新探索,让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都焕发出新的面貌。文韵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5年间,中央部署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做好典籍选编、品读导读、品牌专栏等工作。出台扶持优惠政策,振兴地方戏曲,延续中华文脉和民族文化基因。通过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断增强。

5年间,《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既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在市场上受到欢迎”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推动中国电影市场步入新的“黄金期”;中国出版集团、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等近30家文化企业实现总资产过百亿元;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视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激发了民间创作热情,活跃了文化市场……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产业加速转型提挡,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

开放,

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最近发布的《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电影海外销售收入38.257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增长38.09%;刚刚完结的中国电视剧《楚乔传》在海外的售价是前年热播剧《花千骨》的3倍多。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影视产品开始“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而且收获了好口碑。5年间,中央把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重大战略工程,统筹政府推动、民间参与、市场运作,创新对外话语体系和表达方式,对外传播的辐射力、文化交流的亲和力、文化贸易的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品“走出去”的同时,人才交流也在向更深层次发展。中央启动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中俄、中美、中欧、中阿、中非等人文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完善,通过搭建深层次思想对话平台,促进中外智库和学界交流。

此外,各部门加强文化出口平台和渠道建设,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文化产品出口额达786.7亿美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对外直接投资39.2亿美元。

在拓展对外文化交流中,我国注意用好中医药、中国美食、中国园林、中国功夫等文化名片,打造对外交流品牌,增进了中华文化的亲和力与感染力。截至2016年底,我国已和“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全部签订了政府间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已在140个国家建立了511所孔子学院、1073个孔子课堂,建成海外中国文化中心30个、中国馆14个。

共享,

打通“最后一公里”

走进天津市静海区韩家口文化大院,浓浓的书香气扑面而来。在韩家口村,“文化大院”远近闻名。多年来,从满足广大群众致富、求知、求健康的需求出发,大院不断添置相关设备,每年投入2000多元用于购买各种书籍,订阅报纸、杂志多达十几种。目前,大院藏书已近万册。到韩家口文化大院看书,成为县城和附近乡镇许多农民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成为农民致富的桥梁。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部署紧锣密鼓:先是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随后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城乡规划,鼓励各地参照国家指导标准制定实施地方标准,推动公共文化建设全面提速。《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的发布,推动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共建共享。

5年间,各地各有关部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短板、提高效能,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等工程,农村群众在家里就能免费听广播、看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则保证农民每个月免费看到一场电影,据统计,全国每年为农民放映电影800多万场。

我国还把公共文化建设与脱贫攻坚结合起来,编制实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专项规划,精准施策、扶志扶智,启动百县万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有关部门统筹安排财政资金,实施百县万村综合文化中心工程,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持建设1万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16年,启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推动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级文化中心建设的全覆盖。

内蒙古实施“数字文化走进蒙古包”工程,惠及农牧民10万余人;安徽“农民文化乐园”根据群众意愿,统一采购文艺演出送到村;浙江建成农村文化礼堂3000多个,打造农村文化综合体……近年来,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景象,正是党中央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模式的生动写照。

“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不仅形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还初步建成了包括国家、省、地市、县、乡、村和城市社区在内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和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公共文化服务活力进一步增强。”文化部部长雒树刚说。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