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2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大鲜明特征开辟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金里伦

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建设重要论述紧密结合起来,是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所必需的理论思维和方法论。我们要认真研究蕴含其中的学理体系与思想逻辑,掌握好指导和引领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这把至关重要的“总钥匙”。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纵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重要论述,其突出特点就是立足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融通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紧扣当今世界与中国发展的时代课题,观照未来人类共同发展命运,以有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和学理思维,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懈探索而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其中最为鲜明的三大理论特征,就是继承性、创新性和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也由此开辟了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继承性,集中体现为立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破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构建起标本兼治的理论指导框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重要环节,决定着消费、分配和交换;但同时消费、分配和交换各环节又对生产起反作用。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19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爆发经济危机深刻总结基础上得出的重要论断。时至今日,无论对我国改革发展,还是对当今世界如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从那时起,西方历次经济危机一再证明其制度因素的必然性。但迄今为止,按照西方经济学通行的实证分析原理,仍将其归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规律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未能在生产这个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上找到解决供需资源结构性错配的治本方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实践,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同时,他进一步强调,事实证明,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用当今西方经济学通用的话语体系,巧妙地以“结构性”3个字精准划清与西方供给学派学说的本质区别,聚焦深化生产环节改革这一决定因素,对西方经济学依赖减税刺激供给的僵化思维完成了理论超越。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创新性,集中体现为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不断注入新的理论内涵

原理的适用性取决于条件的相适性,这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始终不能忘记的一条重要原则。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伴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推动,人类为满足生存需要而从事的物质资料生产能力与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式,已大大超出19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设定的理论内涵。按照马克思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相互关系原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迈进,绝对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早期工业化的老路,而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趋势,紧扣人类生存发展核心主题,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这一经济发展循环体中,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其始终保持“活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基础上,精辟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他说,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有利于增强发展动力,但核心在创新。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仅从其经济思想中所涉及的创新理念来看,不仅大大超出西方经济学创新理论的研究范畴,也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说的理论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创新,绝不仅仅局限于产品、市场、科技、组织、资源配置与企业家群体创新等具象层面,而是提升到决定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把创新推及至全局范畴,鲜明提出“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当前,全国上下持续推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的伟大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面向未来的前瞻性,集中体现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积极谋划人类前途命运的共享共赢新格局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谋划发展无法回避的时代潮流,中国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然而,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人类命运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严峻挑战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救世主”,不足以把人类从发展困扰中拯救出来。同样,任何一个国家也无法在全世界的经济挑战面前成为一枝独秀的“赢家”。只有弥合分歧、包容合作,让世界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人类发展面临的挑战,才是唯一正确的抉择。

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崇高目标,提出“一带一路”建设重大倡议,超越西方经济学以资源要素禀赋与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理论,前瞻性地提出各国平等参与,“共商、共建、共享”,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新构想,旋即得到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与广泛支持。

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建设的思想内涵,可以清晰发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消费、分配、交换诸环节原理的应用与实践,已经超出一国或单一经济体范畴,被创造性地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之中,并构成引领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新的学理脉络。概括地讲,就是以主动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为起点,在生产环节,汇聚打破各国发展瓶颈的合力,在国际范围持续扩大有效供给;在消费环节,努力实现全球经济发展成果的各国共享,不断缩小各国之间发展差距;在分配环节,超越狭义的理论内涵,着眼于从广义的范畴推进国际资源整合,在全球更大范围实现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合理配置,突破各国单独发展的局限;在交换环节,把互联互通作为面向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致力于构建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的开放包容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公平交易空间,朝着打造休戚与共、利益相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高目标不懈前行。目前,这一源于中国、面向世界的恢弘愿景,在各国共同参与努力下,正一步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现实,并持续释放“一加一大于二”的显著效果。可以自信地讲,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中蕴含的心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崇高境界,闪光之处正在于此。

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系列重要论述,既要认清和搞懂其深刻的学理内涵,更要体会和遵循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逻辑。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是僵化吸收、简单套用,更不是否定和排斥人类其他一切优秀思想成果,而是立足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原理和方法,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人类文明一切积极成果融会贯通,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和人类的共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向内看,也要向外看,不能盲目排斥他国发展模式,要充分尊重各国人民的道路选择,在相互包容与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积极推动人类多元文明共同繁荣。只有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理论自信,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才能真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走向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行稳致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