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甘肃甘南州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程——
依托好风光 快步奔小康
本报记者 陈发明

开个农家乐,是高吉庆几年来的心愿,也是他四口之家的脱贫打算,可偏偏“好事多磨”。

高吉庆的家在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但是,好风景不能当饭吃,老高一家守着5亩地,种点土豆、小麦,一年只有几千元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几年前,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儿子还要上学,高吉庆家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

在甘南州,像博峪村一样“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农牧村不在少数。而在甘南州委的部署中,要解决的不仅是农牧民收入问题。甘南州委书记俞成辉说:“就算收入达到人均1万元,但村里还是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与牛羊混居,能叫小康吗?”

一项“一揽子”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工程在甘南广大农牧区铺开。2015年,甘南州聚焦“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尊老爱幼形象美、纯朴善良人心美”的创建标准,整合农牧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建设项目,以自然村为单位,启动实施了总投资达50.34亿元的40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

高吉庆家所在的博峪村也被列入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硬化道路,修建广场,制定村规民约……环境好了,村民们思路也活泛了,有几户开起了农家乐,红红火火的,游客越来越多。

政府投钱打下了环境基础,过好日子还得靠自己。“我媳妇厨艺好,要是咱也开一个,生意肯定好。”这两年,村里搞建设,老高在家门口打工,手里攒了点钱。于是,他也动了开农家乐的心思。

在镇干部的帮助下,高吉庆向农业银行申请了5万元政府贴息的“精准扶贫贷款”。没想到就在准备动手开农家乐时,妻子病倒了,住进医院前前后后花了近10万元,老高开农家乐的计划也泡汤了。今年妻子身体痊愈,两个儿子从学校毕业外出打工,老高又琢磨起开农家乐来,“家里收入有点起色,我先把精准扶贫贷款还了,再申请农业银行的生态文明小康贷款,农家乐开起来后,一两年时间就能脱贫”。

有了资金支持,老高对自家的发展充满信心。据了解,2012年以来,甘南州先后与农行甘南分行联合推出了“双联惠农贷款”“精准扶贫贷款”“生态文明小康贷”等一系列信贷产品。截至今年5月末,农行甘南分行累计发放双联惠农贷款24.69亿元,支持农户3.76万户;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2.73亿元,惠及2.57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十三五”期间,甘南计划建成1500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为此,农行甘南分行明确,2016年至2020年,每年以信贷投放不低于15%的增速,累计发放各类贷款72亿元,甘南藏区农牧民贷款覆盖率年均提高6个百分点,对农牧民覆盖面达到70%以上。截至今年5月末,已累计发放生态文明小康贷2804户、2.6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农牧户的产业发展。

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村因风光独特,农林牧产业和谐共生,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农业文化遗产,昔日的“世外桃源”如今成了游客在甘南必游景点。“今年已经是我家开办农家乐的第5个年头,刚开始申请了一笔3年期的贷款,因为收益好,2年就还清了。”加宝塔日曾是扎尕那村的贫困户,如今每年收入可以达到七八万元。

统计显示,2016年底,甘南州农牧村贫困人口由2011年底的28.39万减少到5.55万,贫困发生率由51.3%下降到9.8%,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底的3106元增加到6414元,增长106.5%。

俞成辉告诉记者,一大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相继建成,让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发展”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景区景点布局也由镶嵌式“珍珠玛瑙”向全域式“满天群星”转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