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财富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违规平台“暗度陈仓”进校园
钱箐旎

▲ 对大学生而言,应当对不法中介机构保持警惕,远离违法违规的金融行为,在珍惜个人信用的同时,还应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能轻易地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不法中介机构

▲ 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对不法中介机构渗入校园内部的排查力度,加强对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将相关监管规定落到实处

曾经乱象层出不穷的校园贷正逐步走向规范。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鼓励银行发展校园信贷业务,暂停网贷机构的校园网贷业务。

然而,在监管重拳下,一些不法中介机构却动起了歪脑筋,“暗度陈仓”开展校园贷业务。据报道,这些机构采取伪造工作资料、寻找审核漏洞等方法,为一些大学生从互联网金融平台“骗贷”,甚至引诱大学生借周息高达30%的高利贷。

监管部门之所以重拳整治校园贷,正是因为一些校园贷机构针对在校学生开展借贷业务,突破了校园网贷的范畴和底线,一些地方“求职贷”“培训贷”“创业贷”等不良借贷问题突出,给校园安全和学生合法权益带来了严重损害,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

也就是说,这些“想方设法”为大学生提供贷款服务的机构,不仅违法违规,甚至顶风作案、变本加厉。对于这些行为,早已有了明确规定:对拒不整改或超期未完成整改的,要暂停其开展网贷业务,依法依规予以关闭或取缔,对涉嫌恶意欺诈、暴力催收、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移交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监管部门和高校都注意到了大学生合理的消费、创业以及教育培训需求等,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也正按相关规定,积极推出不同类型的正规校园贷产品,以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需求。

对大学生而言,应当对不法中介机构保持警惕,远离违法违规的金融行为,在珍惜个人信用的同时还应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能轻易地将个人信息提供给不法中介机构。同时,大学生还应清楚地认识到,天上不会掉馅饼,通过欺骗获取非法贷款的结果可能就是深渊,已有人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和教训,不应让类似的悲剧在自己身上重演。

对高校来说,应进一步加大对不法中介机构渗入校园内部的排查力度,及时清理各类借贷小广告,严查各类进入校园的非法宣传和推介,完善举报渠道和制度。同时,应及时与正规金融机构合作,加大对大学生金融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典型案例通报警示教育,提醒学生远离骗局和陷阱。

此外,监管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联合公安、司法部门将相关监管规定落到实处,依法查处“黑中介”和各类侵害就业权益的违法行为,发现一例严惩一例,切实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