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兴衰事关百姓的衣食住行,更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各国实践都证明,实体经济才是国民经济的基石,才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动力澎湃的发展驱动器。只有坚持不懈地发展实体经济,才能不断夯实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才能避免经济虚拟化,才能有效抗击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如何振兴实体经济?无论是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传达出一个指向:要通过创新驱动,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但是创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等相互交织、相互支撑,在实践中如何落实,抓住以下三点最为关键:
第一点:加快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代表,2016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4.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3%,占世界的比重超过20%,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但我国并不是制造强国,产业结构不合理,总体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中低端。剖析其原因,主要就在于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科技供给不能有效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要破解这一难题,就必须提升和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实体经济发展能力。
当前全球经济增长对科技创新依赖度大幅提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融合日益加深,我们惟有认清这一形势,适应这一趋势,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才能使其真正能够成为引领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是关键。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要制定和落实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各项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快发展研发力量,加快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催生更多创新型“独角兽企业”。
第二点:加强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做优实体经济的重要手段。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一批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总体的管理水平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管理模式仍然比较粗放。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垂直一体化的产业组织开始向网络化趋势转变,智能化经济初见端倪,企业管理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当前加强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网络、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管理的各个环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挖掘客户需求;有序实施生产装备的智能化改造,对简单重复、安全风险高、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等岗位,实施机器人替代的科学管理;另一方面,要着力推进商业模式创新。以创造客户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平台企业为中心,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建立持续盈利的经营模式;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互联网营销渠道,合理调整业务流程、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推进跨界协同,通过组建联盟、投资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此外,还要持续推进精益管理,加强内部成本管控,强化资源能源集约管理和优化配置,创新内部市场化经营机制;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加强供应链管理,采用国际标准和行业先进标准,推进上下游企业横向联合和纵向整合。
第三点:加强品牌创新
品牌作为质量、技术、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企业无形资产的有效承载体,代表着产业链的高端和高附加值。那么,如何提高品牌竞争力?其关键还在于创新。事实上,品牌作为生命体,同样会衰老死亡,需要不断赋予品牌创造消费者需求的新能力。只有持续不断的创新才能让品牌永葆活力。一是要激发用户的潜在需求。品牌只有能够激发来自于用户内心深处的潜在需求,才能真正打动一代消费者,从而长期有效地使得用户对品牌产生联想并保持延续性,进而形成价值认同,最终达到品牌创新目的。二是要实现差异化定位。在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不同品牌的同类产品之间日趋同质化,要让接触众多品牌的用户有效识别品牌,差异化必不可少。当前品牌差异化定位的手段和工具很多,主要有产品差异化、市场差异化、渠道差异化,而最为有效的则是价值差异化,即文化差异化。三是要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品牌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寻求营销要素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系列的突破或变革,就能使消费者对其形成新的认知和体验。(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