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研经费要确保用在刀刃上
牛 瑾

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一钱不落虚空地”。在当前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我们既要编织科研经费使用的“保护网”,确保公平,也要为科研人员“松绑”,提高研发效率,让科研经费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刀刃”才会打造得愈加锋利。

关于国家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一直是科技圈的热点,更是发展中的痛点和难点。为此,一系列指导意见持续关注这一领域的改革,日前重新修订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民口)资金管理办法》再次释放利好消息,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扩大会议差旅等费用管理自主权……展现出对科研行为和科技人员的极大诚意。

需要注意的是,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一钱不落虚空地”。通俗点讲,就是科研经费这块“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那么,何处是科技研发的“刀刃”呢?

首先是最需要被攻克的项目或领域。真正用于科技研发、在前沿领域实现突破,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正途。此次新出台的办法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产业化目标,支持重大专项实施过程中市场机制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以及企业竞争前的共性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等公共科技活动,并对重大装备或产品进入市场的产业化前期工作予以适当支持,就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现实中,在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的同时,科研经费也遭遇着形形色色的利益变现。最近有一个案例,通过虚开劳务费、虚开发票等方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教授王新海单独及伙同他人,套取科研经费576万元,并将323万元据为己有。

个案即便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却也提示了一种普遍性的风险。由此看来,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一刻都不能放松。在当前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的情况下,既要织密制度的笼子,斩断寻租谋利的渠道,从科研经费的科目体系、审批环节、审计与监督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入手堵住漏洞,同时,又要把“零容忍”落到实处,对隐身于科研领域的各类“蛀虫”“硕鼠”严肃查处、绝不纵容。

其次,应当是最应被调动起来的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去一段时间,在科研经费管理和财务制度方面,过于繁琐、机械化的程序性工作很大程度上挤占了科研人员的精力,导致其不能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做学术,也打击了一部分科研工作者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造成了科研经费的浪费。科研经费使用要立规矩,目的是确保钱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若这些规矩束缚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陷入“有钱不愿花、不敢花”的窘境,就要适时调整优化。

此次新出台的办法提出简政放权,给予专业机构预算评审权,放宽牵头组织单位、专业机构和承担单位预算调剂权;明确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扩大会议差旅等部分费用管理自主权,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等,就是在把科研的自主权和经费的支配权交给科研一线的单位和个人,这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的必然选择。当然,放权不等同于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支出不受监督,放权之后还有相应体制机制予以补充完善。

总之,编织科研经费使用的“保护网”有助于守卫公平,为科研人员“松绑”则有助于提升效率,这样科研经费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其“刀刃”也才会愈加锋利。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