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山沟里的孩子也能接受优质教育,发挥互联网在助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记者采访了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
记者:教育扶贫在扶贫工作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汤敏:扶贫工作有两个重要抓手,一个是提高贫困家庭收入;另一个是让下一代得到良好的教育,即贫困不传代。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记者:互联网如何改变传统教育扶贫模式?
汤敏:传统教育扶贫是让发达地区的教师到贫困地区来支教,但不可持续;或是把贫困地区的教师送到高校培训学习,但成本高昂。而“互联网+教育”扶贫有望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2013年秋季学期起,友成基金会与北京人民大学附中合作开展了“双师教学”试验,探索把互联网应用到乡村学校的教学过程。每个乡村试验班有两位教师,一位是人大附中远程授课的教师,一位是乡村学校的现场教师。
实践证明,“双师教学”效果很好,不仅学生的成绩和学习积极性大幅度提高,乡村教师也从教学视频中学到了好的教学方法,提升了教育理念。
记者:“互联网+教育”扶贫对于当前的扶贫工作有什么启示,并做了哪些工作?
汤敏:扶贫工作任务艰巨,要求我们要不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双师教学”的本质就是把“慕课”(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这种形式应用到贫困地区。我们用公益的方式把慕课带进贫困地区,是让任何有学习愿望的人能够利用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低成本、甚至免费学习。我国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及资源共享。未来,政府应该让优秀的教育资源尽早惠及农村学校,尽早用“慕课”的方式解决贫困地区师资不足的问题。
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出台相关的指导思想、框架原则。政府推动慕课发展的重点是在优秀教育资源尚未覆盖到的地方,支持和引导一部分教学在这些地方进行。其次,还应尽快制定相关质量认证、跨校学分互认、学位挂钩等规则。优先考虑让贫困地区学校使用“电子书包”(即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的便携式终端),尽早改变贫困地区的教学模式,提升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