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记者再次前往碧水蓝天、花海如潮的“塞上江南”,再次来到闽宁镇。刚进镇,巨型展板上一幅茶园采茶姑娘的宣传画即映入眼帘。“扶贫离不开产业。福建遍地是茶园,是闽商把茶产业移植到了这里。”闽宁镇原隆村党支部书记王升介绍说。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位于首府银川南端,贺兰山东麓,有耕地4.3万亩,常住人口8870户。20年前的春天,在贺兰山脚下荒芜的戈壁滩上,一个由“吊庄”形成的移民村迎来了一批福建客人。从此,这片飞沙走石之地就成为闽宁两地的共同牵挂。
1996年,福建和宁夏启动了对口扶贫协作。作为起点,闽宁镇见证了闽宁携手从单向扶贫到互利共赢的20载。如今,曾经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4.4万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西海固贫困山区的农民走出大山,通过移民搬迁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开发建设初期的500元增长到2016年的10350元。
“除了茶叶,贫困户还种鲜切花、食用菌,养蚯蚓、蝎子……”记者走进几公里外光伏农业产业园,华盛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东方介绍:“公司规划流转土地1万亩,光伏并网发电装机容量200兆瓦。目前,一期项目占地1245亩,装机容量30兆瓦,建成农业设施大棚588栋,应用智能精准灌溉、农业物联网溯源、农业自动化控制、二氧化碳气肥等先进技术及设备……”
如何做到既确保贫困户脱贫,又将企业投资风险降到最低?“这确实是我们企业面临的最现实问题。但由于是搞光伏农业,可以以‘长’补‘短’,以‘短’助‘长’!”张东方说,农副产品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扶贫项目投入就更大。比如,引领贫困户种植食用菌,市场价每斤3.5元,公司要保证按每斤6元收购,2.5元的差额就是公司参与扶贫了。怎么补呢?每年并网发电公司利润有3000多万元,虽说光伏发电年损耗逐年加大,但设施种养业效益逐年递增,这样一来,8至10年企业投资收回成本没问题。
“上市企业股东有分红,我们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也拿到分红。现在政府精准扶贫早就告别单一模式。”王升告诉记者,村民都是2012年5月从西海固地区的原州区和隆德县13个乡镇50多个自然村迁徙过来的。政策扶贫,产业带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全村多数村民摆脱了贫困。然而还有76户建档立卡户仍旧迈不出贫穷这道坎儿。
如何打通精准扶贫这个“最后一公里”?经过近几年的反复摸索,原隆村针对这76户实施“4+1+1”精准扶贫模式获得成功:即每户养4头牛,年户均获利8000元左右;发展光伏农业,种养食用菌、花卉和蚯蚓等,每户年终分红1万元;每家分得光伏电站两块光伏面板,年终每户分红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