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孩子为啥争着喝我剩下的咖啡?”笔者日前参观印尼井里汶市一所知名的平民寄宿学校时,对学生们这一举动颇为不解。该校老师罗米介绍道:“在印尼穆斯林社会中,晚辈或学生认为,喝长辈或智者剩下的咖啡,就能分享到一点点他的智慧,这也是家庭或学校教育形成的习俗”。这些身形单薄的孩子,打着赤脚三五成群地聚在远处,望向笔者这边的眼神羞涩却真挚。
“给他们讲讲当代中国吧,讲讲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讲讲中印尼关系的不断强化,让他们的梦想更多彩一些。”罗米出的这道题目,让笔者既感动又感慨。在与学生们两个小时席地而坐的交流中,他们的问题真是五花八门:长城究竟是怎么建起来的?北京和雅加达到底哪个更现代?阿里巴巴公司为何起了个有穆斯林文化的名字?去中国读书贵不贵、难不难?中国在印尼的公司以后会不会招更多的本地人?
“你喜欢我们印尼么?”坐在我对面的小姑娘纳蒂亚怯生生地问。“喜欢啊,我还喜欢你们的学校,喜欢你们,以后每年都来给你们讲中国故事,好吗?”笔者答道。
“你一定要去我们和当地学校共建的培训基地看看。”这是格力印尼公司总经理巫睿听了笔者井里汶之行后的第一反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格力越来越感到下一代中印尼经贸合作人才培养事不宜迟。聚焦本地人才、投资应用教育将成为格力强化本土化经营的重要方向”。据他介绍,该公司已与印尼西加里曼丹省坤甸市共同希望语言学院启动了人才培养合作重点项目,从2016年开始,对符合条件的汉语专业学生重点培养并给予资助,他们毕业后有望直接进入格力印尼公司。共同希望语言学院陈慧珍院长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本地化的人才作为支撑,“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为来印尼发展的中资企业输送合格人才,为中印尼经贸合作添砖加瓦。当然,在教学设施、师资力量、实习就业上,离不开中国各界尤其是中资企业的大力支持”。
应当看到,无论是经济增长还是社会发展均日益受到全球关注的印尼等东盟诸国,其参与并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聚焦点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在东盟副秘书长穆赫坦看来,要让东盟年轻一代更好地迎接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就要以人为中心来强化对东盟未来的软投资,重点就是教育和科技两大领域,“如加快解决熟练技工的培养和就业,进而推动成员国间经济融合发展,共同解决贫困和增收问题,共同防范新的边缘群体产生。某种程度上,这甚至比基建、能源领域的硬投资还重要”。因此,中资企业在跨国人才培养和使用上可有一番大作为。华为、小米等一批“走出去”的中国品牌企业,近年来都认识到对当地人才资源的投入和支持,是企业实现本土化经营的必要条件,也是中方助力东盟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据OPPO印尼公司总经理刘彬介绍,该公司直接和间接解决了当地数万人的就业问题,且除少数几位高管和高级工程师来自中国,全部使用本地人才。
在笔者即将离开纳蒂亚小姑娘所在的学校之际,她拿出作业本让笔者写些什么送给她。“等你学成来中国,给我们讲讲‘印尼故事’。”看着笔者写下的这句话,她抬起头,用力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