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伴随着持续高温,地方重大项目投资的“下半场”也火热开启。据统计,浙江、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纷纷集中开工一批重大项目,总投资规模近万亿元。
7月10日,浙江省举办第四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在总投资8030亿元的667个重大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高达56%。
在贵州,上半年已累计完成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投资4533.7亿元,同比增长20.9%。上述投资主要聚焦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及脱贫攻坚、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旨在进一步“强长补短”。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作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之一,对于惠民生、补短板、稳增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从各地披露的信息看,工业项目尤其是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项目成为各省投资重点。
在上半年房地产宏观调控市场效应逐步显现的背景下,基础设施建设也成为各地加大固定投资的重要领域。从各地情况看,基础设施建设在下半年有望保持一定的投资热度和增长势头。
位于西部的甘肃,上周集中开工重点交通建设项目,涉及多条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普通国道、省道及旅游公路。而宝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将有力推动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
在东部地区,沪浙两地签订的《关于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等协议引发关注。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开发,将为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探索新路。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地方投融资平台的收紧,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PPP模式再度升温。其中,福建省上半年落地PPP项目共101个,总投资额1261亿元,其中入选财政部的30个示范项目已落地27个,落地率90%。
随着制度设计和政策环境的不断完善,各地对推进PPP模式寄予了厚望,但PPP并非促进投资增长的“灵丹妙药”,只有通过“放管服”改革来改善投资环境,才能真正发挥出民间投资作为投资主力军的积极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的关键时期,仍要积极发挥稳投资对于稳增长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更需要通过扩大有效投资,形成有效供给。
从各地投资情况看,大多数地方已经做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仍有个别地方存在拖沓行为,即便在一些已经启动的投资项目中,也存在补短板系统性不强、惠民生针对性不够、扩投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打好投资组合拳,增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