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产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质量提升成为热点话题——
制造业转型重点在提升供给质量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 鑫
这是位于山东潍坊雷沃重工阿波斯拖拉机总装车间的生产线。据介绍,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农业装备制造企业,其产品已经销售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

近年来,关于制造业转型提质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在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围绕“如何提高供给的质量水平,振兴先进制造业”业内专家和企业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要把制造业转型重点放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来,实现我国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没有引领全球的制造质量,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在质量基础能力、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和服务质量、自主品牌培育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差距。质量提升是我们建设制造强国的一块短板,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刻不容缓。”在日前举行的2017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路甬祥如是说。

高质量带来经济收益

“产品附加值高是先进制造业的显著特征。提高产品附加值,有三个基本思路,一个是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一个是提升产品质量,一个是提升品牌价值。”工信部副部长、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辛国斌坦言,目前我们的很多产品在安全性、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质量问题比较突出,在每年带来较大直接损失的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制造”的形象。发展优质制造,直接的收益就是产品上档次,价格和利润都能有所提升。长远看,还可以使企业享受到巨大的“品质红利”,实现产品竞争力的跃升。

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吴海清介绍说,随着我国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质量越来越成为选择产品和服务的首要因素。自2004年以来,中国游客境外消费连续12年呈两位数的增长,除了奢侈品外,马桶盖、电饭煲、纸尿裤等日常消费用品,也成为国人抢购的目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但不可否认质量因素十分关键,倒逼我国消费品制造业提升质量。

“在‘微笑曲线’中,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营销技术,忽视了制造环节对生产工艺的改善,缺乏对质量提升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指出,由于在产品开发和质量品质领域相对薄弱,很多企业被挤压在“微笑曲线”中利润率最低的加工制造区间。

“我国面对以质量为核心的竞争日趋激烈。”吴海清坦言,一方面我们培育了华为等响当当的世界品牌,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平均损失率在20%左右,远高于日本的0.76%。中国制造因质量造成的年均损失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令人震惊。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美等国通报召回数量居于首位,仍有三分之一的出口产品是低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这些情况都说明,中国制造迫切需要培育形成以质量标准、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对外新优势。

质量强国是全球选择

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的共同选择。卢山介绍说,德国在上世纪50年代、日本在60年代、美国在80年代、韩国在21世纪,都曾在经济发展关键时期把质量作为国家战略,分别提出“质量革命”“质量振兴”“质量救国”等政策措施。

据吴海清介绍,印度政府近期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该国制造业正在迅速崛起,2014年印度提出制造业零缺陷以及降低该国产品被国际市场的退回率,减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从2015年开始,印度政府累计投入4亿元人民币,扶持该国中小企业提升质量,并出台相关的税收、贷款、政府采购、进出口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了印度中小微企业的质量意识,提升了印度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能力。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为引领和推动我国制造业走上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发挥了积极作用。”路甬祥表示,我国制造业的品质和服务质量稳步提高,一批先进企业迈入了高端,一批自主品牌加快走向世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不断催生制造服务的新业态、新模式,也为提升质量监督评估能力、创新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手段。“一带一路”建设正加快推进,为中外制造业的共商、共建、共享提供了新机遇,也对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出了质量品牌上的新要求。

论坛上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显示,2016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我国位列前三。“我国制造业供给质量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产业整体质量素质和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和产品质量合格率连续保持增长,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行业具有较强竞争力,轨道交通、有色金属和石化主要产品技术标准和实物逐步与国际接轨。2017年,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的新500强行业中,有16个中国品牌进入了前100名,其中制造业品牌有3个,中国品牌的数量和价值都有大幅度提升。”吴海清说。

着力提升供给质量

《中国制造2025蓝皮书(2017)》指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终端体现产品质量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制造强国首先是质量强国,中国制造业一定要走出为了降成本而牺牲质量的误区。围绕提升质量,企业必须持续强化全面质量管理,不断创新管理和工艺,建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文化;国家必须加强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其中,计量是控制质量的基础,标准是指引质量提升的基础,认证认可是建立质量信任的基础,检验检测是衡量质量的基础。

“要提高工艺质量不是说我们的产品质量就不好,而是因为消费者转型升级,我们需要更高质量的供给。工艺质量就是供给侧所具有的特性,是满足需求侧的要求。”黄群慧说。

辛国斌指出,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要支持企业深度挖掘用户需求,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产品包装、市场营销等方面加强创新,加强智能终端、节能家电等产品研发,着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组织攻克一批长期困扰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国内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并轨,建立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大幅提升产品质量。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品牌管理体系,增强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建设品牌文化,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软实力。

“要破解中国制造的质量难点,首要的是突破工业基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表示,要突破一些关键零部件对国外的依赖,解决产品的一致性、可靠性和稳定性问题。

为了解决工业基础问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工业强基工程,包括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辛国斌表示,工业基础能力的提升,绝不是政府安排少量引导资金、突破几项产品就能解决的。必须动员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建立从政策安排、资金扶持、示范推广、应用衔接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长效化推进机制,一步一个脚印,突破重点领域发展的基础瓶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