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广大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油的有效供给,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根本举措——
粮食是最基本的食品,也是最主要的食品原料,粮食质量安全至关重要。2016年,国家粮食局库存粮食质量抽查结果显示,抽查样品的质量达标率为94%,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形势整体向好。但是,从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的质量安全体系还不健全,粮食质量安全风险明显增加,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霉烂变质等粮食质量安全问题还时有发生。如何实现从解决“吃得饱”到满足“吃得好”的“华丽转身”?
增加优质粮油供给
7月1日的银川市,骄阳似火。国家粮食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举办了2017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粮食质量安全宣传日”主会场活动。在活动现场展出了宁夏种类丰富的优质粮油产品。前来参观的市民在一个个展台前流连驻足,精心挑选。宁夏禹王面粉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张晓瑞感慨,现在消费者对粮食质量越来越挑剔,更喜欢绿色无污染、无农药残留、没有任何添加剂的粮油产品。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升级,广大城乡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不仅要“吃得饱”,而且要“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绿色优质粮油产品需求旺盛但供给严重不足是当前粮食市场的一个突出表现。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粮油的有效供给,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根本举措。
近年来,粮食部门通过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优质粮食工程”,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目前,全国已建成放心粮油示范企业12400余家,建成较规范的放心粮油经销店(挂牌店)17000余家,发展城乡粮油销售网点10万多个,为城乡居民买到放心、安全的粮油食品提供了保障。今年,国家粮食局大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旨在探索建立“优质优价”的粮食流通机制,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质粮油品种,推动粮食加工业改造升级。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设粮源基地,实行专收专储、定点加工、专营专供,培育全产业链优质粮油经营模式,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
在建设全产业链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方面,宁夏青铜峡市叶盛米业有限公司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探路者。叶盛公司2009年流转了12000多亩土地,依托当地积温高、无霜期长的气候条件,土质肥沃无污染、黄河水自流灌溉等资源优势,生产有机大米、蟹田香米、富硒香米等高端贡米。
推广储粮新技术
当前我国粮食库存数量之高,前所未有。绿色储藏、智能仓储、电子信息、快速检测和生物杀虫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广泛应用,为实现储粮质量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推动粮食储藏向“绿色、生态、智能、高效”的绿色生态储粮转型。
在粮食质量安全日活动现场,呕吐毒素超标小麦安全合理利用技术、高效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生产技术以及重金属、真菌毒素快速监测技术受到参观者的高度关注。推广应用绿色环保的储粮新技术,是提高储粮品质的重要手段。目前粮情测控系统、储粮机械通风技术、环流熏蒸技术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新技术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系统解决了粮食防霉保鲜、虫害治理等问题。全国粮食行业积极开展粮食储藏、烘干、重金属和真菌毒素等污染物消减等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气调储粮、低温储粮新技术,有效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
粮库是推广储粮新技术的重要载体。2013年以来,国家粮食局实施“粮安工程”,在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中,配备“四合一”储粮技术和绿色环保节能新工艺、新装备,全国粮食收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集中力量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中央和地方两级储备管理的现代化,高起点推进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加快构建粮食仓储管理“一张网”,早日实现全国联网、信息共享,2020年实现政策性粮食业务信息化全覆盖。
据了解,中储粮总公司在智能化粮库建设方面成效显著。2016年底实现了630家直属库和分库的智能化管理,2017年将全面完成剩余300余家分库的智能化建设。中储粮有关负责人说,在智能化粮库中,中储粮全面推广智能氮气储粮、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等储粮新技术,实现科技储粮、绿色储粮,有效保障了储粮品质化。目前,中储粮科技应用率已达90%以上,中央储备粮的宜存率从公司组建之初的60%提高并稳定在95%以上。
在粮食储藏过程中,针对过度或者不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导致粮食二次污染的问题,一些粮库集成使用充氮气调储粮技术、低温储粮新技术、多介质环流防治储粮害虫技术和食品惰性粉气溶胶防虫技术、高效生物杀虫剂—多杀菌素生产技术等非化学药物防治技术,减少储粮化学药剂的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储粮过程中的粮食质量安全风险。
增强检验监测能力
标准是保障粮食质量安全的准绳,检验检测是守护粮食质量安全的“防火墙”。当前,我国粮食质量检验监管能力不高,质检机构不健全,检测技术不高,人员短缺,检不了、检得慢、检不准的问题比较严重。加强粮食检验监测和监督管理,提高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迫在眉睫。
据介绍,现在国家正在推进粮食收储市场化改革,多元主体共同收购的格局正在形成,市场化收购比重不断加大,从业单位和人员构成发生了深刻变化,粮食质量检测的复杂性明显增加。国家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解决市场化收购条件下的质量安全问题,必须综合施策,强化粮食检验监测和监督管理。
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要完善粮食质量标准体系,重点抓好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污染物快检方法、产后服务中心建设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充分发挥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和食品安全工作评议考核作用,逐步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严格落实《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办法》。
同时,需增强粮食质量检验监测能力,建立和完善粮食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将质量检测功能向市县延伸。从今年开始,在人口大县(市)、产粮大县建立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完善检验监测功能,试点开展市场化粮食购销检测服务、污染粮食处置等第三方检验检测业务,加强粮油全产业链质量安全监测,及时排查粮食质量安全隐患,适时发布粮食质量安全信息。到2020年,新建1000个以上市县级粮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真正做到“机构成网络、监测全覆盖、监管无盲区”。
最后,还要强化粮食质量日常检验监测管理。做好新收获粮食和库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粮食部门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新收获粮食质量安全监测工作,涉及全国20个主要粮食生产省的200多个地市、900多个县区,涵盖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主要粮食品种,监测内容包括质量、品质、真菌毒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指标。对收购中发现的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粮食,实行定向收购、分类储存、定向处置、全程监管,封存处置不达标粮食,有效保障了口粮质量安全。当前我国库存粮食量大、点多、面广,库点条件参差不齐,粮食质量安全隐患大。对于库存粮食,目前,主要采取企业自查与粮食部门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做好粮食入库、储存、出库期间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储存粮食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