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是个道不完说不尽的话题,也时时刻刻在生活中发生。从陶令归去来时的田园情结,到“老北京口味”重现的烟火轮廓,人不分古今,地不分南北,回归似乎是个情绪满满的筐,任凭各人去填装,去思想。当然,其间味道各异。
与“老北京口味”相似的各种“老味道”,得以再现江湖,更多是一种主动回归。在岁月的长河中,各地都有过许多从祖上的祖上就拥有、垦殖、培育过的“好口味”,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老茶叶”“老酸奶”“老花猪”日渐削弱、消减乃至濒临消失甚至失传。“老味道”的式微,并非由于外力的打压,而是各种新品的出现,或光阴流逝,使“老味道”不知不觉间不受待见。现在,走得远了,想及当初,许多地方开始有意发掘、恢复、保护“老味道”。
一些“老品牌”的归来,其背景、经历与情绪则更为复杂曲折,许多含有难以言表的艰辛与坎坷。还记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一些品牌用具,从自行车手表、电视冰箱到洗漱化妆用品,当年既有过风靡全国的“上海货”,也有各地的“压箱货”,在市场风云的剧烈变幻中,由于缺乏经验、缺少内核,也缺乏自信,许多品牌在被收购之后遭遇“雪藏”,或在竞争场上自行瓦解。如今,一些深藏在百姓记忆中的“老牌子”,在励精图治中,逐渐浮出水面,并以新面孔示人、新技艺炫世。我自归来,巧笑倩兮。
一些“老把式”的归来,则更多体现了我们对传统技术、传统工艺与工匠精神的认识与再认识。在日新月异的技术与技艺进步中,许多过去赖以生存的传统技术逐渐失去权重,失去话语权,我们还来不及真正认识、挖掘它们的价值,就自行埋没、丢弃了这些方法、手段与技艺,乃至蕴含其中的深厚的工匠精华也随之淡化。现在好了,传统技法并非如当初那样完全落伍,既可通过改造打磨重放光彩,也可通过“非遗”保护,别开生面,延绵流传。
现实的舞台博大精深,归来的戏曲随时以不同方式在演绎。或庄重,或活泼,或沉重,或轻松,总归体现了我们对“归来”的态度。
归来是一种传承,包含了我们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认识与理解,包含了我们对过去经历与记忆的情感与情怀,没有对传统与历史的继承,就没有“老味道”的回归与光大;归来是一种发扬,意味着我们对传统与现实如何结合“度”与“点”的把握,意味着我们对当下与未来协同前行的判断与驾驭,如果不能推动传统与时俱进,就难有“老品牌”的兴旺发达。
面对“老味道”们浩若烟海的过去,既需要虔诚,需要信仰,更需要甄别,需要选择。是糟粕该舍弃,就要毫无保留地舍弃,历史已经用它们的沉溺消亡作出了回答,不能为了保留而错失创新的良机,正如那些在市场上因为作假作劣而被淘汰的老牌子,市场就不能留给它们卷土重来的空间。同理,是精华该传扬,就要理直气壮地传扬,一切享有生命力的老产品与老品牌都天然地具有凤凰涅槃的基因,不能因为我们的无知而让传统蒙羞,正如在一些领域与技术上我们本来走在前列,却因为不自信而邯郸学步,丧失优势。
归来就是扬弃,扬弃也是一道永远的考题。面对传统与未来,本土与海外,我们需要的是学习,不是固守;是继承,不是愧对;是创新,不是守旧。是的,若能归来,便是该来;若已消亡,便是该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