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向我们的分享经济”系列报道⑤
清除分享经济的绊脚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分享经济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不少人在“共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不知不觉地被“共享”了出去。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和风险成了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汽车,从共享充电宝到共享雨伞,从共享衣服到共享玩具……近两年,分享经济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可否认,以“不转移所有权,让更多人享受使用权”为特点的共享模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便利,但与之相伴的,不少人在“共享”的同时,个人信息也不知不觉地被“共享”了出去。一时间,个人信息泄露的隐患和风险也成了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最大绊脚石。

与此同时,不少产业也打着假分享的名义,宣传、融资,不断地增大存量,很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那么,分享经济如何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如何防止无序发展和制造新的过剩?这些都是当下分享经济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个人信息不可“共享”

上个月,经朋友介绍,董莹在某玩具租赁网站给今年刚满1岁的儿子租了一辆费雪的学步车。“原价799元的玩具,现在只要每天付7元就可以轻松享受,而且等儿子真的会走路后,这个学步车就不需要了。”董莹的回答很直接,也有道理。

不过,就在董莹还沉浸在自己的明智之举时,她的手机突然变得很忙。“要不要买教育基金、考虑不考虑买儿童保险、幼儿英语有兴趣吗……每天至少要接到三五个推销电话,垃圾短信也从没断过。”董莹怀疑是不是玩具租赁网站出卖了她的信息,不过打电话给客服投诉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只能“以后再也不占这样的便宜了”。

看过很多个人信息泄漏新闻的刘涛,似乎经验比董莹更丰富。“上周末和家人一起外出吃饭,发现手机就剩5%的电量,眼看着手机支付、导航等功能全部面临瘫痪。”刘涛坦言,就在这时,他发现贴心的餐厅收银台旁边摆着“共享充电宝”,扫描二维码注册交付押金后就能使用,1小时内还免费。不过,谨慎的刘涛并没有享受这个便利,而是选择到附近的数码店买了一个全新的充电宝。

“面对共享充电宝的便利,消费者还是谨慎点好。”在北京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程序员曹宝金就表示,那种公共充电桩本质上就是一台电脑,有内置的集成电路板、芯片,并且靠程序运行,“有程序的地方就会有人,有电脑的地方就会有黑客”。

黑客要注意,“内鬼”也要防。今年初,公安部指挥破获的“2·17”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26名,其中包括滴滴客服业务外包公司员工、中国联通天津分公司员工等“内鬼”,被买卖的信息包括滴滴打车记录、手机通话记录等。

“分享经济的兴起,主要基于整个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物联网技术的兴起,通过芯片传感、定位、扫码支付等新技术支持,使分享经济模式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如何保护使用者个人信息安全需引起高度重视。”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醒,“这些打着分享经济大旗的商家,利用移动客户端等网络信息新技术新手段,大肆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和行为信息,主要目的在于收集这些信息之后,向消费者提供互联网精准营销和精准广告,很多用户在安装了各种五花八门的APP之后,个人信息就通过各种渠道泄露出去了。这非常危险”。

朱巍表示,我国网络安全法于今年6月1日起已正式实施,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包括利用互联网分享模式运行下的个人信息保护,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位。

谨防市场无序竞争

目前,我国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大量设备、产品和服务都存在闲置和过剩现象,随着分享经济理念的推广和相关技术的进步,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分享经济模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面对资本的大量进入,各品牌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以共享单车为例,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ofo、摩拜单车,市面上至少还有近20家单车运营商。小红车、小黄车、小蓝车、小金车、七彩单车……有网友因此调侃:留给创业者的颜色不多了。

有业内人士认为,分享经济本应盘活闲置资源,但单车企业为抢占市场资源大幅投放,将分享经济变成了增量经济,造成了新的产能过剩与资源浪费。

事实究竟如何?记者采访发现,业内对于市场容量有一个粗略算法,即每20人至30人就需要一辆共享单车。一组数据也证实,共享单车的数量还在继续壮大。今年1月份,摩拜单车宣布获得富士康战略投资,这意味着摩拜单车的车辆生产能力将在原自有产能基础上翻倍,总产能将超1000万辆/年。同时,ofo也表示,继续保持市场份额最大、接触用户面积最大的优势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相比,在中国自行车年产量中,投向国内市场的仅有2500万辆,是否会出现产能过剩的风险备受关注。同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让市场陷入了尴尬局面:盲目无序地投放,高折损率带来了维护成本的增加,也导致大批量投放阶段过后,仍然无车可骑,用户体验变差。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晓华表示,从市场上看,共享单车确实存在大量进入的状态,但是否过度还要靠市场来检验。“任何技术、产品、商业模式的成功都不是事先判定的,共享单车是中国独创,不像滴滴之前有Uber可以模仿。”

“面对一窝蜂而上的共享单车,必须警惕市场上出现的‘羊群效应’,这其实增加了整个社会成本。”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教授认为,租赁,商家肯定赚不到钱,他们看中的是使用者的押金和预付款,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运作,但这样的分享经济肯定不可持续,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

监管不能无法可依

在分享经济风起云涌的当下,分享经济的监管和规范也变得格外重要。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2017年政府要“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然而,面临分享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对此,朱巍表示,首先要立法解决,因为光靠自律是不管用的,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要考虑到分享经济的发展方向。比如,互联网直播也是知识分享,不能一竿子打死,要规范地发展,在发展中规范,这很重要。可行动方式是,在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大家有了一定的实践体验之后再立法。

其次,要与国家行政机关的简政放权密切联系起来。朱巍解释称,分享经济如果发展起来,实际上“损害”的是既有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以政府也在强调“放管服”相关政策要在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下配合分享经济发展。同时,“双创”也是符合分享经济发展大潮的,每个人都可以做老板、每个人可以既做商家同时也是用户,整个分享经济就是一盘大棋。

最后,要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目前,国家出台了不少与分享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各地都出台了网约车新政,实际都是在主体上鼓励和规范分享经济发展,包括共享单车。据了解,现在深圳、上海、南京等城市,都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则和新规,实行属地管理,体现了分享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而逐步由无序慢慢转向有序,由无法可依变成有法可依。

朱巍表示,分享经济是一个体系,整个过程都是环环相扣的,缺少哪一环都不行。“现在这一环可能发展到了立法层面,等法治健全了,可能就到了素质层面,包括教育、宣传、案例,也包括示范法。示范法不是一种法律,但是民间和自律组织作出这种示范法,就是让包括企业、政府、用户在内的各方都能知晓边界在哪里,让各方都有一个底线意识。”朱巍说,技术发展到现在,工业4.0时代刚刚打开一个门、一扇窗户,像人脸识别技术、大数据,包括信用体系在目前还没有完全建立,所以分享经济会出现问题,未来相关体系都建立好了,可能分享经济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