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通”如期通车,对内地、香港乃至全球有何意义?能够吸引多少资金“北上”进入内地债券市场?在互联互通之后,债市还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就此,《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
记者:对内地、香港乃至全球市场来说,“债券通”有何不同意义?
程实:对内地而言,“债券通”为境外投资者进入内地债券市场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渠道,是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对香港来说,“债券通”进一步开拓了香港与内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渠道。这将鼓励更多的人民币投资产品在香港推出,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球领先离岸人民币中心和资产管理中心的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下,配合香港在法制、资金流等各方面的优势,这些措施可让香港继续扮演中国与国际间“超级联系人”的角色。
对全球市场而言,互联互通的措施进一步开放了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将为全球资产配置开创新格局。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速,以及债券相对较高的收益率,预期将可吸引更多的中长期资金投入。
记者:您预计“债券通”能够吸引多少资金“北上”?
程实:估计到年底前,“债券通”可吸引“北上”资金规模约在500亿元至1000亿元人民币。“债券通”初期开通的“北向”交易合格投资者,基本上去年已可以参与境内债券市场交易。不过,“债券通”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便利、成本更低的渠道。因此,预期“债券通”仍会吸引一些中小型机构参与,但增量规模或有限。此外,目前,境外人民币债券的收益率较境内要高,这也将降低境外投资者参与的意愿。
记者:在互联互通之后,债市还有哪些“短板”有待补齐?
程实:“债券通”进一步完善了境内和境外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有助解决国内债券市场国际参与度不足的短板,并为国内债券市场引入更多的中长期投资者,优化投资者结构,推动直接融资。不过,国内债券市场还有其他一些短板有待补齐。
一是当前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中不同债券品种的发行和交易结算分别由不同的监管机构和托管机构负责,并存在不同的发行和交易规则,市场分割会给国际投资者带来不便;二是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如违约互换合约等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有效对冲违约风险的工具,市场深度有待拓展;三是虽然债市刚性兑付的预期已经打破,但违约事件的处理欠缺透明度,债务重组、破产清算的程序有待进一步明确;四是当前国内与国际评级机构对部分企业评级的差异非常大。市场普遍认为,国内评级机构的评级未能有效识别风险。国内评级机制有待完善。
金融市场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流动。随着人民币汇率回稳,资本账户的开放有望再次提速,各项与全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措施或将逐一推行。在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开放的同时,也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配合“一带一路”倡议,人民币有望从当前的投资货币逐步发展为融资货币。这将有助于推动境内企业开展跨境直接融资,并更好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满足企业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