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积极打造“源头分类、源头把关;定时定点,分类收运;终端检验、去除杂质;高温好氧,生物处理”的垃圾分类模式,总结出了“关键在源头、核心在机制、做法在普及、效果在终端”的分类工作经验,取得一定成效。
“垃圾分类试点两年多来,试点小区居民总参与率已超过70%,正确投放率基本保持在85%以上。经过工作人员二次分拣后,分类正确率长期保持在95%以上。”广西桂林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副主任卢献民说。
按照“干湿分开”的要求,桂林市引导居民将生活垃圾分为厨余垃圾(湿垃圾)和其他垃圾(干垃圾)两大类,并通过大力宣传,使试点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达到85%以上。
与此同时,桂林市采用居民积分奖励、收集员“三率”考核等机制,有效促使居民从“要我分类”逐步升级到“我要分类”,提高收集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源头的控制更为有效,使整个分类工作流程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在试点小区推行了积分奖励机制,对按要求将垃圾分类正确并投放到相应垃圾桶的居民,给予刷卡积分,积分可以兑换奖励。”卢献民说。同时,聘用环卫上门服务人员、物业保洁员、热心市民或志愿者担任定投点负责人,负责监督、检查居民分类情况、给居民刷卡积分、进行二次分拣等。这样,定投点负责人在开展本职工作的同时,就可以同步完成分类工作,从而使各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正确回收率基本达到95%以上。
首先,提倡定时定点,简化收集过程。桂林市在每个小区设置1个定投点,并指定集中投放时间。其次,一户一卡一桶,提升普及效率。桂林市在试点小区初期,给每一户居民办理一张积分卡、发放一个家用厨余垃圾桶,办卡发桶的同时,进行面对面的宣传等,形成了宣传、培训、投放的一条龙服务,既使居民在分类和投放时更加准确,又深入普及了定时定点的投放模式和积分刷卡的激励机制。再次,两类垃圾分开收运,科学管理。试点小区分类好的厨余垃圾,采用专用厨余垃圾运输车,在定投时段结束后及时收运,而分出的其他垃圾,则安排城区环卫站车辆收运,坚决保证两类垃圾不混运。“桂林市给所有的厨余垃圾运输车安装了车辆跟踪及超声波液位传感设备,并建立了后台监控系统,精确掌控车辆的行驶路线和时间、装车时间和运输量、加油时间和油耗等信息,提高分类运输工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程度。”卢献民说。
终端处理的成效,是检验垃圾分类工作质量高低的标准。为了保证处理设备的运行效率,桂林市在厨余垃圾上料前,增加了一道终端检验工序,由专人进行称重、记录、检验、挑选杂质等,同时避免杂质进入设备,以免造成设备损坏或停运。
桂林市平山垃圾分类管理中心负责人莫黔念说,回收的厨余垃圾,经过破碎、脱水和7天的高温好氧发酵后,转化为生物肥料。“目前试点小区的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减量率达到90%,资源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变废为宝和分类无害化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