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7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学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让学生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本报记者 刘辛未
宁波大学学生创办的“宁大乐生活”工作室。 本报记者 刘辛未摄

当前,创新创业能力被视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众多高等院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宁波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新高度,使之成为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向“双一流”大学迈进的重要抓手。

开过咖啡店,做过微商,曾经在兄弟合伙的创业公司中被迫“净身出户”;也曾凭借500元本钱,在一张价值39元钱的“办公桌”上,赚回十几万元的创业资金……2016年刚从宁波大学毕业的2010级工业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徐鹏华,现在已是一家年营业额2000万元的信息科技公司的总经理。

本应在2014年顺利毕业、并有望成为一名研究生的徐鹏华,却选择以全系第一名的成绩休学创业。在宁波大学,休学创业并非个例。该校学生处处长周青告诉记者,为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学校实施了弹性学制,允许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年限最长可达7年。

从最初的“哦洗衣”、优询科技,再到如今的宁波尚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徐鹏华在创业路上摔倒过很多次。“创业的过程一步一个坑,每一次都摔得无比结实。如果没有学校和老师们的帮助与鼓励,我可能很早就放弃了。”徐鹏华在回顾自己休学创业的经历时感慨地说。

创业3年多的时间里,他几乎每个季度都会回学校一次,就公司经营情况和创业导师进行交流探讨。创办尚观信息科技公司后,徐鹏华坚信“科技创新才是创业的第一生产力,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走不长远的”,毅然将80%的业务收入投入到科研之中。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发了北斗“海上伴侣”APP、畜牧业RFID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化系统。

在宁波大学,像徐鹏华一样拥有丰富创业经历的创客不在少数,他所在班级的24名同学中仍有6名在经营自己的公司。在徐鹏华看来,这得益于宁波大学独有的创新创业氛围和大学阶段接受的系统性创业教育。“大一时,我就参加过学校组织的商业游戏和沙盘模拟,商业模式、财税知识、企业文化建设以及基本法律常识在学校为我们开设的创业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徐鹏华说。

“我们不反对学生开网店,但是这并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周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鼓励的是学生将技术与商业模式结合,倡导学生将创新成果、科研专利转化为创业项目”。

“双创”教育要通过“双创”意识的培养,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梦想的种子,让学生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近年来,宁波大学一直走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前列: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建设“20+3”创新创业通识课程;2007年起,便开始实施全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要求全校每名学生均需修满4个创新创业学分才可毕业;学校先后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创业班,并专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人才从宁波大学走向社会。

从顶层设计到课程体系、从硬件设施到导师帮扶,宁波大学鼓励和引导学生创业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校明确提出创新创业‘6425计划’,即学生参与创新实践人数超过60%、参与学科竞赛人数超过40%、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超过20%、创业率达到5%。”周青表示,去年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