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晓芳
今年6月25日是第27个全国土地日,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上海,稻田上的球赛和插秧比赛让市民笑声连连;在安徽,专家们在广场普及土地知识;在乌鲁木齐,普法宣传中最受欢迎的是如何办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手续……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土地与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号召大家共同关注土地资源生态安全,全面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以实际行动“建设美丽国土,共筑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今年1月,国务院颁布《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这是我国正式公布的第一个全国国土规划文件。《纲要》描绘了2030年我国美丽国土的主要目标和基本格局,即打造一个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的国土开发格局。
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坚持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探索构建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作为粮食生产的基础,耕地也具有水土承载、物种生息、气候调节、景观文化等多种生态功能,是土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表明,耕地保护这根弦任何时刻都不能放松。
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出台,强调将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实行跨地区补充耕地利益调节。这意味着我国耕地保护从过去小范围占补平衡走向跨区域“算大账”,建设用地紧张的大城市可以用资金换土地,用地相对充裕的贫困地区也可让土地产生更大效用,换取急需的发展资金。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严核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同时明确,将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作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定内容,在规划批准前先行核定并上图入库、落地到户。
专家表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我们强调的耕地保护在注重数量管控的同时,更加重视质量建设和生态改善,维护耕地资源生态功能及其生态系统稳定。按照“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要守住18.65亿亩,这不仅是数量底线,更是质量不降低、生态有改善的红线。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承载能力的根本之策。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庄少勤表示,现在土地利用逐步进入以存量为主的时代,需要我们更好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逐步通过流量优化空间,更加注重发展质量;另一方面,在资源开发方面,要突出绿色、循环和低碳,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绿色发展的要求。
据了解,我国将全面落实节约优先战略,在规划管控、标准约束、技术支撑、考核引导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庄少勤表示,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在“量”上开辟一条“守住总量、盘活存量、控好增量、用好流量”的节约集约新路子,还要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位一体”综合效益“质”的最优化。尤其要学会适当控制“地尽其用”的“度”,避免过度开发利用透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