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老家潍坊的乡下,一直有三伏天喝凉面的习俗。儿时的记忆里,日子再怎么清苦,三伏天喝凉面也是不会断的。在那种“煎饼就大葱”成为家常便饭的日子里,炎热的三伏天,喝上一顿凉面,心里很是美滋滋的。
同是凉面,各地有各地的做法,我母亲做凉面的方法是,先一边做热水一边和面擀面条,水开后将面条下锅煮熟但不煮太烂,捞出放在盛凉水的盆里,不要时间太长,不太烫嘴即可。然后全家人围坐在小方桌旁,每人盛一碗,母亲把准备好的调料向每人的碗里放一些,这些调料有她腌制切碎的香椿芽咸菜、加工好的芝麻盐、事先做好的西红柿鸡蛋汤、香油等。各种调料放齐后,在碗里搅一搅,吃起来香喷喷。
母亲知道我爱吃凉面,每次做凉面前,她总是征求我的意见,问我是把面条擀得宽一些,还是细一些,我说喜欢宽一些的,而且把皮擀得薄一点。不一会儿,母亲就按照我的要求做好一大碗凉面。这种私人定制的凉面我当然最爱吃了。还有母亲自己腌制的香椿芽咸菜,是用自家院子里香椿树上长的头茬香椿做的,芝麻盐也是用自家地里种的芝麻加工而成。这些纯手工的吃食里,浸透着的是母亲对儿女细致入微的爱。
每次吃凉面,我总是比平时的饭量大,母亲最爱看我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按照她的话说,我越喜欢吃,她越高兴。在那个经济拮据的日子里,母亲从不嫌我们这些儿女饭量大吃得多。
转眼离开家乡30多年了。这些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乡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说三伏天喝凉面的习俗在家乡还没有完全断绝,但却已经很少有家庭延续这一习俗了。时下的农村孩子,即便是偶尔喝一次凉面,也很难感受到妈妈亲手制作的味道了。
这些年,我很少赶在三伏天回老家,加上母亲年岁也大了,身体不佳,很难再亲手做凉面了。我记不清已有多少年没喝母亲做的凉面了。
记得2014年,我在文登区驻村扶贫时,村里恰有一户从潍坊移民过来的老乡,他们老家离我老家很近,也有三伏天喝凉面的习俗,大家聊起来觉得特别投缘。有一次他家做凉面,喊我去吃,由于当天单位有事没吃成。匆匆忙忙间,驻村工作一年结束了,我也没喝上一顿老乡做的凉面,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又一次落了空。
三伏天喝凉面,是一种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饮食文化。大凡每一种有意义的文化,都需要传承,需要发扬光大,因为有了各种文化的交融,才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喝一碗母亲亲手做的凉面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又快到三伏天了,趁老母亲健在,好想再重温一下那种三伏天喝凉面“美滋滋”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