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烧钱”烧不出美好未来
祝 伟

O2O创业门槛低,一度是创业者最热衷的领域,但O2O创业成功率低也是事实。失败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创业者始终把资本的眷顾放在第一位,企业发展模式却存在致命硬伤。创业过程中,钱不是不可以“烧”,但“烧钱”补贴一定需要好的产品做支撑,找准市场需求的痛点,才能真正打开市场的空间。

进入“互联网+”时代,电商因为具备低价格、低成本、强资本的优势,一度是创业者最热衷的领域,也是资本最热衷的宠儿。然而,近日发布的一份O2O创业公司“死亡名单”却给创业者泼了一盆冷水。这份榜单显示,最近两三年来,不少估值过亿元的O2O创业公司刚融资半年到一年时间,便在大把“烧钱”补贴耗尽后陷入了困境,类似命运的中小O2O公司更是不计其数。

互联网之风劲吹降低了年轻人创业的门槛,只要有好的点子和创意,就不缺资本的青睐。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是,O2O创业门槛低的背后,成功率低也是事实。有专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过去几年,O2O创业公司的成功率只有10%左右,这个比例远远低于那些投身实体产业的创业者。

历数这份O2O创业“死亡名单”上的企业可以发现,许多创业企业之所以失败,有的是因为只靠概念圈钱,天马行空的想法多,却疏于实际行动,最终能够实现的少,即便经过多轮融资,依然无法实现盈利;有的是因为缺乏在传统行业深耕的经验,陷入盲目跟风的状态中,生鲜电商火,就争相涌向生鲜电商,共享单车火,就希望能成为下一个摩拜,始终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些失败的案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创业者始终把资本的眷顾放在第一位,企业发展模式却存在致命硬伤。“平台跑马圈地、商家争相上船、用户捡钱狂欢”正是当下O2O创业的生动写照。由于同质化严重,为了打败同一领域的竞争对手,只能持续融资加入“烧钱”补贴的混战,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黯然离场。

不可否认,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企业,通过发放优惠券补贴消费者,在短期内确实能够迅速增加大量用户,这也是一种正常的营销方式。钱不是不可以“烧”,但“烧钱”补贴一定需要好的产品做支撑,找准市场需求的痛点,才能真正打开市场空间。比如创业初期的滴滴打车,也曾面向消费者推出普惠式的补贴,但它针对的是消费痛点,解决的是人们的出行难题,这样的“烧钱”确实可以烧出一个红火的市场来。但创业企业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和模式,纯靠补贴刷出漂亮的数据,这样的生意是没有办法持续的。通过刺激带来的伪需求无法真正转化成为长久用户,一旦补贴停止了,用户也就消失了。

“互联网+”可以帮助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但O2O创业能否成功,最终还是要靠产品说话。随着资本趋于理性,过去靠讲故事就能走到C轮、D轮融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再好的故事,也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创业的根本还是要回归产品。所以,对于今天的O2O创业者来说,切莫忘记自己的初心。与其一味盲目跟风做模仿者,“烧钱”推广业务和发展客户,不如多用心升级技术和服务,找到社会和消费者的真需求,打造真正解决消费痛点的产品,成为某一创新领域的领跑者。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借助互联网的“好风”,站上创业成功的云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