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理论·智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注产业人力资本新需求
刘理晖

我国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这对当前产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升级、配置以及形成新的人力供需平衡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下,产业人力资本需求侧的新特点值得重视。

技术进步 ☞

中低端劳动力产生替代,高端人才出现紧缺

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供给之间的竞赛。以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为主线,通过技术改造迅速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重要方式。技改力度加大不仅是升级硬件设备,而且对管理服务模式和劳动力知识技能与技术进步相适应提出新的要求,可以说,技术进步带来了产业人力资本需求的新变化。

一是技术改造对简单技能岗位产生明显替代,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加大。传统制造业企业加快“机器换人”的重要动力是降低简单岗位的用工成本,在劳动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中更是如此。笔者实地调研了广东省一家民营制衣企业。该企业用工规模为1500人,2016年完成裁剪工序的技改。车间原本需要300名熟练工,现在用50名非熟练工操作自动设备即可完成工作。2017年春节后,企业新增用工需求仅80人,比上年减少一半,且主要需要复杂工序的熟练工和技术人员。同时,高技能劳动力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全国10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劳动力市场总体求人倍率约为1.07,而高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连年高于2。

二是智能企业发展要求劳动力知识技能更新速度更快、质量更高。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最前沿,智能制造和机器人应用近年来发展迅速。从国内情况看,尚无证据表明机器人将大面积“争夺”就业岗位,但在局部的简单生产工序上有一定替代作用。现阶段,机器人应用对就业有四种不同的影响。首先是填补无人区,一些高空、高温、高辐射、洁净室等工作环境需要机器人发挥作用;其次是机器换人,未来生产线约有10%的简单重复工作可以用机器人替代;再次是创造就业,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带动了一批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创造出新的就业增长点;最后是人机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协助工人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同时可培育新的就业形态。

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在智能生产条件下,低端简单劳动岗位将逐步被替代,倒逼人力资本升级。因此,未来企业员工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由于使用机器人而带来的失业风险,而是由于企业没有迅速学习和适应新的生产模式、缺乏竞争力导致企业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同时,企业和工人如何快速更新知识与技能,实现与机器人的协同作业,也是个不小的挑战。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高精尖缺”研发人才需求巨大。“十三五”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任务是支撑国家重大需求,发展重点是加速赶超引领科技前沿,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虽然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但我国研发人力投入强度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水平。这一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产业调整升级 ☞

劳动力转移出现新趋势,结构优化需求凸显

产业结构调整会带动劳动力的结构调整,而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是否合理且均衡地分布,又会影响到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度和成效。未来几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和“三去一降一补”为主要任务的产业调整,会对产业人口转移产生新的影响,即从过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为主,转变为工业人口向内部高效率部门转移以及向外转移至服务业为主。

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速度趋缓。过去十五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转移,第一产业人员大幅下降。目前我国农业人口比例仍然偏高,现阶段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已经明显趋缓。特别是近年来,农业人口转移出现省内就近就业和返乡创业增多的趋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为农业人口转移“离土不离乡”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我国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农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第一产业还将面临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挑战。

第二产业人力资本需求面临结构分化。长期以来,第二产业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从2012年起,第二产业出现两个明显变化。一是人均产值增速大幅下降,一方面是技术进步效应对第二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下降,另一方面是产业的结构性效率出现重大变化,劳动力密集行业效率下降,就业存量过剩,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虽然保持较高效率,但就业供给不足。二是就业弹性从正值区间进入负值区间,这是因为人力资本在产业内转移滞后,人力资本大量滞留在低效率行业形成过剩,未能向高效率行业转移。

第三产业人力资本需求持续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占全社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是三次产业中保持较高就业弹性的产业。2003年至今,服务业吸纳就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服务业及所有分支行业部门占全社会就业比重均持续上升;二是服务业各分支行业就业增长分化明显,房地产、信息服务、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就业增长十分迅速,科技、卫生、金融吸纳就业增速高于平均水平,文体娱乐、批发零售、交运仓储行业则低于平均水平;三是服务业及各分支行业的就业弹性在逐步下降。换言之,服务业是将来吸纳第一、二产业中低端转移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同时又面临向中高端服务业转型发展的内在压力。

加大对外开放 ☞

人力资本全球化配置需求出现

随着中国经济体量增大,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程度不断加深,仅依靠本国人才在本土配置已经远远不足以实现经济发展、技术追赶和大国竞争的需要,人力资源配置要积极适应这种全球化需求。

从人才流动趋势看,中国正在从“人才流出国”逐步转变为“人才流入国”。可以预见,未来学成回国人数将超过出国人数,出现人才“净回流”。但也要看到,目前我国利用国际人才资源仍然以海外留学归国人员为主。在华工作的高层次外籍专业技术人才和创业就业人员严重不足。

就国际化人才而言,现阶段既有提高国际人口基数的需求,也有精准引才的需求。对于后者,要基于我国产业发展需要,找准重点。比如,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亟需一批熟知当地和第三国商务、法律和文化的国际人才;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对海外项目和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的相关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为加快技术追赶,在人工智能、“大云平移”、高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中,亟需加大引进国际人才的力度,在海外布局中也要利用国际人才。在下一发展阶段,我国能否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主要看劳动力升级的成效和全球贸易分工中技术和制度创新力度。

总体上看,产业人力资本需求侧的快速变化,对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正视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努力实现新时期人力资本供需再平衡。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长助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