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拿捏好金融监管点和度
李林鸾

近期,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上行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临近半年末等关键时点的资金波动显得更为敏感。

有观点认为,当前市场流动性出现趋紧状况,银行间市场短时利率快速上扬,一年期银行贷款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率有所上升。这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行三会”等对金融机构监管明显加强、金融“去杠杆”所致。

事实上,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是全球流动性趋紧的必然体现,也是我国加快金融“去杠杆”、促进资金“脱虚向实”的内在要求。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流动性偏紧并不等于流动性危机,流动性危机恰恰是监管当局着力防范的风险之一。

当前,监管部门的政策取向表现为在去杠杆和维持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均衡。纵观全球,只要存在金融市场,杠杆就肯定存在,杠杆率是调节经济的一种方法。我国经济的整体杠杆率是可控的,在全球属于中等水平。之所以强调“去杠杆”,是因为我国杠杆率的结构是不合适的,中国的居民杠杆率最低、政府杠杆率尚可、企业杠杆率很高。企业是生产的主力,如果企业不能从沉重的债务中解脱出来,对提高经济效率是没有好处的。同时,“去杠杆”是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手段,各国在收紧监管方面都会“去杠杆”。

但是,如果过度“去杠杆”,也会给实体经济带来伤害。在推进金融“去杠杆”过程中,需要稳定市场流动性,否则将可能导致新的风险出现。近期,“一行三会”加强了金融监管协调,较好把握了“强监管”的节奏和力度,风险偏好和流动性短期得到修复。从整个市场供求看,在货币政策的引导下,资金市场总体平稳。

金融监管是一门平衡的艺术,既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要保持金融体系配置资金的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在当前经济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监管点和度的拿捏都极为重要。金融监管部门未来应更多加强统筹和协调,以确保去杠杆和保持市场流动性之间的均衡。与此同时,市场也应更理性地看待监管举措,切莫反应过度。

(《农村金融时报》供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