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科学加实干是最大发展动能
杨国民

站在相当于560个足球场、27个鸟巢面积的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项目现代化厂区内,你很难想象脚下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沙地。

550亿元投资,比三峡大坝枢纽工程投资还多50亿元,是青藏铁路投资的1.7倍;铺设管道3292公里,相当于银川到广州的距离,铺设电缆2.5万公里,相当于中国高铁的运营里程;整个项目动静设备1.3万台,仪表设备11万台,电气设备1.5万台、阀门24.6万个……仅用3年多时间,这个迄今世界一次性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石油化工项目就在我国西北荒原上建成投产。

一无人才,二无技术储备,一群“挖煤的”,在荒无人烟的西北地区建成如此超级工程,靠的是什么?当看到厂区随处可见的劳模、标兵大幅照片,看到车间里“党员突击队”“党员后勤服务队”的忙碌身影,看到员工和党员AB岗双确认双签字一丝不苟的操作,你就会相信:这里,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采访时记者深切感受到,在一个个朴实的脸庞下面,“神宁人”有一颗坚毅、不服输的心。1000多个日日夜夜探索磨练形成的“四严”(严把技术关、质量关、安全关、环保关)、“四干”(争气干、精益干、创新干、忘我干)的“煤制油精神”已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正是靠这样一种精神,靠“煤好未来,油我创造”,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信念和担当,培养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奉献的队伍。干部职工风餐露宿,就着黄沙下饭,夏天在高达38摄氏度的帐篷通宵达旦研究技术方案,冬天在零下26摄氏度的刺骨寒风中加班加点抓安全、抢进度,确保项目建设和调试高效、安全、稳定。

正是靠这样一种精神,“神宁人”科学组织,精心施工,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加快技术集聚,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TP催化剂、2200吨级“神宁炉”等一批煤制油化工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搭建研发平台,建设国家重大示范型实验基地,助推了一大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竞争中逐步摆脱国外技术垄断,使“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2016年7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神华宁煤集团煤制油项目现场时铿锵有力的讲话,既是对这一世界级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的高度肯定,也是对全国人民正在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发出的又一个号召令。

科学加实干,是最大的发展动能。在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各种发展动能。“人心齐,泰山移”,有实干的精神,加科学的方法,就能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创造出一个个发展的奇迹,神华宁煤的实践再次证明了这一点。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