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市研究中心联合发起,多家研究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中国新城新区发展报告2017》近日正式发布。
该报告在继续关注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文化产业园区、空港新城、临港新城、低碳新城、智慧新城等新区及新城创新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了国际新城新区的研究力度,系统梳理了欧洲、亚洲、美国等地区与国家的新城新区发展概况,总结了国际传统工业区转型开发的经验与教训,以及对中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启示。
起步虽晚建设快
“以新城新区为抓手,促进东北地区振兴发展”是该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报告对东北新城新区的总体布局、发展状况、特征进行了系统阐述,并从明确定位、合理布局、动态调整以及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再造微观经济主体等方面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东北新城新区转型发展指明方向。
截至2016年底,东北地区已经设立国家级新区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6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2个,综合保税区4个,国家级智慧城市31个,国家级空港新城6个、国家级海绵城市2个。
“在国家‘一带一路’及东北再振兴的战略指导下,东北地区新城新区的建设如火如荼,已形成了以国家级新区为战略导向,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为战略支撑,以省(市、区)级各类新城新区为重要补充的总体发展布局。”报告主编、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冯奎研究员说。
报告指出,新城新区的建设在东北地区虽起步较晚,但在200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之后,东北地区新城新区建设持续发力,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10年。目前,东北地区新城新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和加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纽带,投资环境日趋完善,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
力避同质化发展
报告同时指出,东北新城新区发展中一些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产业同质现象较为凸出,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快速迸发的新城新区建设热潮,除了有厚积薄发的合理增长因素以外,一些非理性的跟风式因素依然存在。
以上问题都严重制约了东北地区新城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13年以后,东北地区经济出现断崖式下跌,GDP增速落至全国后5位,原本的先发优势已逐步被深层次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所取代。过于单一的产业结构,过于僵化的体制机制,缺乏创新的微观主体,形成了制约东北经济成功转型的“铁三角”。
在严峻的挑战面前,东北新城新区如何破局,如何承担起国家“一带一路”和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战略的重要历史使命。对此,冯奎表示,东北新城新区要看清并利用好面临的三大新机遇: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新机遇,二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新机遇,三是东北振兴的发展新机遇。
他表示,新城新区建设一方面可以扩大城市区域边界,实现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并举,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城市的功能边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实现产业结构与功能区布局的双重优化。东北地区新城新区建设不仅肩负着继续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历史使命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时代使命,还承担着振兴东北经济、实现东北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
对于如何实现新城新区建设与东北经济振兴有机结合,报告给出了8大建议,即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循序式发展,分阶段推进;兼顾新城新区数量和质量,降低债务风险;挖掘城市品牌,打造特色新城新区;动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造微观主体;用全局思维,打造一体化发展格局。
“东北地区新城新区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分阶段,有序推进的过程。只有在思想观念上破除急功近利的束缚,认清新城新区发展的阶段性,才能将新城新区的发展贴上可持续的标签。”冯奎强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