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分强调和追求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最大化,有时也事与愿违
□ 任何一名基金经理若离开了内部激励机制以及外部市场因素,恐怕都难以为投资人赚取可观回报,要完善基金业绩激励机制需要内外兼修
被称为基金行业“预防懒汉”新规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收取浮动管理费指引(初稿)》日前下发并征求意见。所谓“预防懒汉”,主要是针对长久以来基金经理不论业绩优劣,均可凭借固定的管理费收入实现旱涝保收的“懒惰”行为。通俗地说,新规在涉及浮动管理费的内容规定,业绩好多收费,业绩差少收费,不跟投100万元基金经理别想管新产品。
对此,业界有两方面观点。有人认为,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规模持续缩水,根源还是在基金公司的业绩和管理人水平等内部环节出了问题。由此看来,预防“懒汉”、完善行业激励和约束机制势在必行。也有人主张,在基础市场不稳,产品去库存压力较大、行业整体面临去通道挑战等外部因素作用下,即便有发起式资金的良好初衷,短期也难以快速扭转基金业绩的颓势,过分施压基金经理,不一定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两种观点一个强调内因,一个重视外因,看似各有道理,实际上均有失偏颇。先看内因论,单靠行业激励和预防“懒汉”的细致规则行不行?事实证明,有一定效果,但打了很大折扣。2012年就开始试水的发起式基金同样规定了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作为基金发起人需要认购基金一定份额,甚至高管或基金经理在份额锁定期离职不能提前赎回,然而业绩表现难言乐观。根据Wind资讯,在具备可比数据的204只发起式基金中,近1年有120只基金出现基金份额缩水,近1年的平均回报仅为3.84%,低于非发起式基金平均约5.14%的水平。2016年全部发起式基金资产净值下降的有161只,远超过总数量的一半。
至于浮动管理费的做法,也不新鲜。自2013年国内首只浮动费率基金发行破冰之后,截至目前,市面上的浮动费率基金共有42只,其中17只权益类产品大多数采用灵活配置和股票多空策略,追求绝对收益。近1年中,除了东方红瑞源三年定期、兴全新视野、安信价值精选表现尚可之外,其余10多只基金均表现不佳。
这是否说明“懒汉”真的太懒,没有责任心呢?不是。2016年度中国公募基金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106家基金管理公司在对投资者、股东、员工、合作伙伴、政府、环境、社区等利益相关者按照优先程度排序时,观点高度统一,99家公司认为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是“维护投资者合法利益,争取客户利益最大化”。可见,不是人不努力,过分强调和追求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最大化,有时也事与愿违。
再看外因论,似乎短期内与市场行情和基金业绩走势相符,却与公募基金10余年的发展成绩相背离。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至2016年末,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2%,超出同期上证综指平均涨幅8.77个百分点;债券型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8.05%,超出现行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基准利率5.3个百分点。历史说明,在充分评估外部困难的情况下,公募基金管理人应该有自信,有能力承受压力,在长期财富管理竞赛中帮助投资者赢得绝对收益。
反过来看,任何一名基金经理若离开了内部激励机制以及外部市场因素,恐怕都难以为投资人赚取可观回报,要完善基金业绩激励机制需内外兼修。一方面,需要监管层、投资者、新闻媒体等各方营造诚信、健康、平稳的价值投资环境,严打投机炒作的短期行为;另一方面,基金管理人应时刻把握基础市场脉络,熟悉外部去杠杆、去通道等政策导向,全面提升自身市场掌控能力,为投资者注入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