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坊村修路记
本报记者 杜秀萍

福建邵武市拿口镇朱坊村,原来是个有1万多人口的乡镇。上世纪90年代,拿口和朱坊合并成拿口镇。虽然两个乡镇合并了,但几个村的群众心里难免有“隔阂”。时任拿口镇镇长的廖俊波到朱坊调研走访,回来后跟当时的镇党委书记熊贻荣说,“能把人心凝聚起来的一个办法,就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朱坊一带几个村的人们当时最盼能修路。

朱坊村到拿口有十几公里路程,当时只有土路,一下雨,满是泥泞,水果、毛竹等特产运不出来。修建拿朱公路,被廖俊波提上议程。“当时镇里财政很困难,连发工资都成问题。”熊贻荣回忆,廖俊波没有犹豫,坚定地说:“咬咬牙,政府再困难,也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修这条路,有两种方案——修水泥路,需要600多万元;修柏油路,只用400多万元。廖俊波和镇领导请来市交通局局长、公路科科长,听他们分析利弊。“简单地通柏油路,造价低,但使用年限很短,一积水五六年后就会开洞,如果铺水泥路,起码能使用20年左右。”交通局局长说。

相差200万元,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当时,邵武市在修的几条路,大都是柏油路。况且,乡镇财政由镇长“当家”,负责筹钱,熊贻荣把决定权交给了廖俊波。“不用考虑了,专家已经分析得很透彻,再苦再难,我们想办法,还是一次性投入到位。”廖俊波没有丝毫犹豫。

奔波一年多,廖俊波向上级争取到一半资金,又通过动员社会能人自愿捐款等方式,筹到另一半资金。“花了这么大力气才筹到这些钱,一定要保证道路质量。”廖俊波选派了3组人员去监督道路施工:交通部门技术人员现场指导;镇建站工作人员全程跟踪;沿路每个村选两名有威望的村民代表,参与施工管理。施工中的鹅卵石粘了土,可能影响工程质量。廖俊波坚持要施工队找来高压水枪,把鹅卵石上粘的泥沙冲洗干净再用。

2001年底,一条长17公里、宽7米的拿朱公路顺利通车。16年过去了,车行拿朱公路,仍然一路平稳。“公路建好至今没见翻修过。”拿口的村民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