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一线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仅炒“共享”概念是不够的
杨忠阳

在“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等概念带动下,今年以来,共享汽车关注度开始不断升温,资本对其追逐也在不断加速,但共享汽车的具体业务似乎并不见多大起色。

其实,共享汽车并不是一个什么新鲜的话题,它的出现甚至比共享单车还要早。早在1999年美国的ZiPCAR就已上线,德国car2go也于2008年诞生,但共享汽车在欧美市场也没有流行起来。

为什么?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反复追问的问题。需求偏弱、产品服务体验差、盈利困难、监管难到位,与广泛应用的共享单车相比,当前共享汽车在一些城市的运营的确存在太多痛点。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享汽车就没有市场成长机会。从长远看,分时租赁能够降低驾驶者成本,当未来自动泊车、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分时租赁车辆的便利性问题会逐步解决,其相对出租、网约车,以及传统租赁模式的优势就会放大。

也许,这就是各路资本、众多企业争相“试水”分时租赁模式的原因。有眼光的企业,常常不会囿于当下的技术和政策等局限,而是敢于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为未来提前布局。

问题还在于,现在不少企业只看到线上的便捷性,却忽略了线下的复杂性。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对于共享汽车而言,远远不止分时租赁这一种模式。比如,在瑞士就存在着以车友会为连接中心,会员彼此之间共享汽车的模式。比如,顺风车是否也可算作一种共享模式。按照征求意见稿,如果将私家车的车辆性质登记为“租赁”并符合当地有关规定,也可以从事分时租赁业务,这是否意味着还有新的模式,值得企业思考和探索。

没有创新,就无法前行。应该看到,共享汽车短期不可能像共享单车那样实现突破与爆发。企业只有围绕用户需求,面对用户痛点,在服务模式、技术、管理上不断创新,改善用户体验,才能为未来的脱颖而出打下坚实基础,而不能止步于讲个故事,炒作“共享”概念。当然,政府也要为共享汽车营造一个良好发展环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