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由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总承包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项目迎来第一个大型会展。这个位于四川成都的大型博览中心落成,让我国西部有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会议会展平台。不过对于中建二局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由于插上了资本的翅膀,传统建筑企业的步伐正变得轻快起来。
全链条的起始端:
以融投资带动总承包
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在我国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压力巨大和开发投资增速连续下滑的双重压力下,房屋新开工面积和建筑业新签合同额均出现近10年来的首次负增长,整个建筑市场进入寒冬期。“建筑市场的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更多投资开始转向基础设施以及养老、文化、旅游、医疗等民生工程。”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维民感受到了现实经营中的“风向”变化,“现在还用传统泥瓦匠的思维做市场,已经难以为继”。
正在此时,体量巨大的西博城项目出现了。西博城总投资约120亿元,其中仅建筑安装工程投资就占了资金的“半壁江山”。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投入,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各路资本都捉襟见肘。为了拿下这个“巨无霸”,中国建筑和合作伙伴中信集团组建了联合体参与投标并中标,“联合体”中除了两大“中”字号巨头,还包括其他金融机构、运营主体,参与各方共同投资、各显其能。在工程建设上,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自筹部分资金,加上从银行融资,最终以融投资形式带动了总承包。目前,由于该项目建设大幅提高了周边土地价值,这些土地出让金专项用于偿还项目建设,正通过中信集团陆续支付给总承包单位中建二局。
以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的作用是显著的。不仅是西南分公司,目前,这一模式已在中建二局遍地开花,旗下各公司均有斩获。2016年,中建二局项目总投资额1257亿元,其中权益投资额43.56亿元,带动局施工合同额达720亿元。
“以融投资带动总承包是目前大型建筑企业的通行做法,也是企业转型的重要手段。但是,总体来看,融投资只能算是整个链条的一半。”中建二局投资部负责人张涛告诉记者,“工程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道路才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把运营顺利做好,才算完成了整个链条。”
全链条的目标端:
“投建营”一体化延伸
业内人士通常将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简称为“投建营”一体化。这种商业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业主的资金困扰和项目建成后运营维护的难题,另一方面也能使建筑企业的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降低企业对业务规模的依赖,增加企业的话语权。更重要的是,通过“投建营”一体化,建筑企业可以由建设者转型为投资者和运营商,对海外工程项目的拓展也大有裨益。
在中建二局的众多实践中,贵州六盘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的“投建营”一体化进程可圈可点。项目中,政府与企业共同组建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代表政府和社会投资人的共同利益。
六盘水城市管廊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苗战中告诉记者:“公司通过向入廊企业收取廊位租赁费、管廊物业管理费以及获得政府可行性缺口补贴等方式取得收入,以补偿经营成本、还本付息、回收投资、应缴税金,并获取合理投资回报。”按照合同约定,双方特许经营合作期为30年,运营期满后将把综合管廊无偿移交给政府。可以说,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不仅传达出政府和企业谋求双赢的清晰意向,也为中建二局在未来运营阶段提供了有力保障。
深汕特别合作区信息技术城项目、玉溪海绵城市项目、六盘水大董公路项目、赤峰中环路快速化改造项目……在这一个个大型在建项目中,中建二局都以投资为开端、以建造为依托、以运营为重点,让雄厚的资金实力与建设施工的“老本行”相得益彰,在产业链条上开拓出一个又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
融投资带动总承包的模式在不断创新,新的市场也对中建二局提出了新的要求。2016年4月22日,中建二局成功获得昆明长江三峡基地项目公司100%股权,也将这个占地427亩的项目开发权收入囊中。“这是我们第一次采用股权收购方式获得的房地产项目。”北京中建地产公司副总经理、云南长坤水电公司总经理朱峰说,“昆明长江三峡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90万平方米。这个项目的实施,将为我们今后的股权收购等投资手段积累宝贵经验。”
全链条的纵贯线:
以PPP进军基础设施
向上参与投资,向下参与运营,PPP模式正是贯穿链条前后端的一条重要桥梁。
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有着独特的优势。一方面,由于我国区域发展还不够平衡,许多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上的“短板”亟待补足,一些财力不足的地方政府需要有实力的国企加入,并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另一方面,PPP模式已成为诸多国际知名大承包商业务常年保持稳定增长的关键,更是企业后期参与项目运营的重要条件。一时间,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PPP模式遍地开花。
“在PPP模式中,建筑企业作为社会资本方要全程参与项目规划设计、融投资、项目建设和运营管理等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不再扮演单一的施工承包商角色。”王维民告诉记者,在这方面,聚焦我国西部地区基建“短板”的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已经尝到了甜头。
但也要看到,PPP模式中可以掘金,也蕴藏风险。由于融资压力和运营风险较大,有的建筑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不能符合政府的要求,导致血本无归。为此,中国建筑的投资平台设立了严格的“红线”,与当地财政预算收入一年超过60亿元的政府才谈基础设施项目,项目投资额小于10亿元的不在采用PPP模式之列。
在这个思路下,中建二局深度调研、审慎把控,对拟参与的PPP项目“有保有弃”。2016年,全局中标各类投资项目22个,其中PPP项目就有12个,企业营销重点由以房建为主,逐步向国家重点投资的大型基础设施、公共建筑等领域转向。2016年,中建二局实现基础设施业务新签合同额553亿元,创历史新高。
“‘大基建+PPP’是未来3年至5年建筑行业最大的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中建二局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程贵堂表示,“今年的中心任务是在进一步巩固房建优势的基础上,抢抓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机遇,应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