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景爱琴:巧手剪出大事业
本报记者 李琛奇 陈发明

提起甘肃定西剪纸,“80后”的农家女景爱琴有着说不完的话题。这不,对着她的心血之作、剪纸版的《清明上河图》,她满是自豪地介绍起来:“这幅《清明上河图》有人用机器做,一天能做100多套,我用手工剪,花了整整一年。但我觉得,纯手工应该是剪纸的魅力所在。”

从小时候玩剪纸,到经营剪纸,再到把剪纸工艺送出国门,这位陇中黄土地上的农家丫头,凭着一股韧劲与执着,硬是将普通的农家剪纸剪出了名气,剪成了事业。

作为家中幼女,景爱琴从小被惯着宠着,但却很有主见。10多岁时,她就把自己的剪纸拿到市上的画廊里代销。20多岁时,景爱琴决定自己开个剪纸店。没想到,家里人都炸了锅:女娃娃家剪着玩就算了,这哪是个营生?看着女儿愁眉苦脸,母亲心软了,她支持女儿开了店。

“开店前3个月,我加班加点剪了20多幅作品放到店里,没想到一开张根本没生意。”不服输的景爱琴白天开剪纸店,晚上摆地摊卖生活零用品挣钱。她清楚地记得卖出去的第一幅剪纸作品是《二十四孝图》,挣了600块钱。“半年后,每个月能卖出去两三幅作品。钱不多,但生活费有着落了。”

后来生意越来越好,景爱琴注册了公司,办起了剪纸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村的60多名妇女做剪纸。活儿做得多的妇女,一年能挣2万多元,平均下来每人一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

挣钱是次要的,在景爱琴心里,一幅幅剪纸作品更是文化。“非物质文化既要传承,也要通过市场推广,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2015年,景爱琴作为中国文化界的妇女代表,参加了在南非举办的“南非中国年”中南妇女文化交流活动;2016年,景爱琴又作为非遗传承人代表,参加在埃及开罗举办的“甘肃文化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

不过,景爱琴也有她的困惑,特别是传统手工剪纸如何应对工业化剪纸的冲击。手工剪纸不仅时间成本高,用料成本也高,仅手工纸张的成本就是机器生产用纸的10倍左右。

剪纸是传统艺术的重要载体,内容创新才是关键,这也是应对机器冲击的关键。为此,景爱琴加大了原创设计的力度。在景爱琴的店里,不少剪纸动漫、人物脸谱等新潮作品比比皆是。“我们还在探索剪纸创意产品,把剪纸与茶具、厨具、土特产品等融为一体,扩大剪纸的影响。”景爱琴说。

上图 景爱琴在创作。 本报记者 李琛奇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