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融天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互动不断拉近中乌民心
本报驻塔什干记者 李遥远

乌兹别克斯坦的“汉语热”近年来持续升温,当地学生和普通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高涨,一大批热爱汉语、仰慕中国文化的青年学生正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使者”,“欢乐春节”“快乐中国行”等一批文化活动在当地社会广为人知,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老的丝绸之路就架起了中乌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光阴流转,时过境迁,不变的是彼此诚挚的情谊,留下的是共同的丝路记忆。“一带一路”令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生,也使那段珍贵的共同记忆在今时今日得以延续。携手实践中,两国人民的心愈发相连相通,对彼此文化的了解也正不断加深。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乌兹别克斯坦现已有两所孔子学院,分别位于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乌国内从幼儿园、中学到大学共有15所院校开设汉语教学,还有各类民间汉语培训机构,汉语学习者超过6000人且在不断增长。对乌兹别克斯坦近年来持续升温的“汉语热”,公派汉语教师张红娟有着最直观、深刻的感受。

张红娟表示,当地学生和普通民众学习汉语的热情让她印象深刻。学校里,汉语专业的学生刻苦努力,其他专业的学生也会因为兴趣旁听她的汉语课,继而选择去孔院学习;小区里,经常有年幼的孩童登门拜访,学认汉字或学唱中文儿歌;乘坐出租车时,热情的司机得知她是中国人后会兴致勃勃地请她教一些简单的会话。

如今,乌兹别克斯坦有一大批热爱汉语、仰慕中国文化的青年学生正在努力提高自身汉语水平,希望通过“汉语桥”比赛和中国政府奖学金到中国留学,亲身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见识繁荣发展、开放包容的当代中国。在张红娟看来,这些来华留学生是“丝绸之路上的使者”,不仅为中国的同学们带来了乌兹别克斯坦的悠久历史和风俗文化,回国后的他们又同亲朋好友们分享在中国的见闻、感受以及中国人的热情和友善。

学习汉语不仅为乌兹别克斯坦年轻人打开了通往中国之路,很多时候也为他们开启了通往梦想的大门。随着中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全面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来乌投资落户,高级翻译人才需求不断增长,学好汉语意味着一份高薪、稳定的工作。张红娟说,“很多学生学习汉语,然后去中国学习管理、经济、技术等先进发展经验,梦想回国后创办乌兹别克斯坦的‘淘宝’和‘华为’”。更令张红娟欣喜的是,她的一位学生在中国留学期间邂逅了美丽的中国姑娘,因汉语结缘的他们经历相知相爱,终于在去年喜结连理,组建了真正的“中乌之家”。

近年来,中国特色的文化活动也不断走俏乌兹别克斯坦。“欢乐春节”“快乐中国行”“中国新春音乐会”“中国文化展”“中国美食节”等活动在当地社会广为人知,颇受欢迎,已成为当地民众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乌兹别克斯坦开设汉语课程的大中院校常会开设中国诗词、歌曲、舞蹈、戏曲、美食等选修课,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多元魅力,进一步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与此同时,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了解也在不断加深。目前,上海大学成立了乌兹别克斯坦国情研究中心,4所大学开设乌语课程。乌兹别克斯坦在华多次举办电影周和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并引起良好反响。许多国人也纷纷踏上这片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追寻古丝路遗风,感受西域风情。

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中乌文化领域合作也在不断取得新成果。从2013年起,中乌组建联合考古队,积极开展遗址发掘,找寻丝路记忆中的“珍宝”,旨在更好地还原古丝绸之路昔日风貌。2015年,中国国家画院与乌兹别克斯坦对外友协及乌国家艺术科学院签署合作协议,确定共同促进两国艺术发展的合作方向和机制。2016年,经乌兹别克斯坦知名作家和各方努力,我国文学巨匠老舍先生的《猫城记》乌兹别克语版成功发行,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乌兹别克语翻译的空白。

昔日,两个古老民族在共同缔造丝绸之路盛景过程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如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乌间这份情谊将历久弥新,彼此联通的民心也将靠得更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