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县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东南部、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是古代“丝绸之路”重镇所在,却因土壤贫瘠,经济发展一度相对落后。而河南红枣的到来,不仅打通了一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路子,还连通了豫新人民之间的情谊。
中原红枣红透新疆
“来来来,请大家尝尝我们的枣。”若羌县吾塔木乡尤勒滚艾日克村村民宋礼从屋里端出一盘大红枣。宋礼是村里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收入最高的时候,一年能收200多万元。“种红枣后,我们的生活水平早就超过小康了。”
如今,宋礼的红枣种植面积达70亩,平均年收入达40万元。土坯房变两层楼,小轿车、电动车、拖拉机齐备,还在县城买了两套房。
乡亲们说,原来的棉花让他们在新疆生存了下来,现在的红枣则让他们富裕了起来。
这一切缘于河南新郑的“连心枣”。
早些年,从河南新郑到新疆摘棉花的人回老家时,带回了一些若羌县小枣,偶然被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发现,“如果把新郑灰枣与新疆红枣嫁接起来,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石聚彬迅速动身,踏上了那块让人感到神秘的土地。
经过考察,石聚彬发现,虽然当地自然环境恶劣,传统农作物产量较低,但夏季少雨,光照时长,正符合枣树的生长特点。于是,从2003年起,每年一百多万株经过改良的灰枣树苗,从黄河之滨的河南新郑出发,不远万里到新疆落户。
“枣名远扬”让原来的贫困县生机勃勃,农牧民年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3000元,增加到去年的2.8万元。
若羌县副县长阿里木·艾山说,原来若羌县主要是“黑白产业”,黑是石油、白是棉花。通过这十几年努力,老百姓农业产业结构已经从“白色产业”调整到“红色产业”。目前,若羌正着力打造中国最大的红枣交割市场,欲再现古代“丝绸之路”重镇贸易繁荣盛景。
产业发展带动“红枣银行”
“若羌红枣能有今天,除了我们当地政府的努力,河南功不可没。”若羌县林业顾问张文新这样说。
从零零星星的红枣种植到规模化产业,河南好想你公司通过建设基地、培训技术、合同订购等方式,带动南疆大片区域发展红枣种植,闯出了一条产业援疆的新路子。
“当初种枣只是为了美化院子,没想到如今枣树已成了‘摇钱树’。”吾塔木乡依格孜吾斯塘村枣农阿布都热台曼·买买提说,自己家现在种了17亩枣树,去年收入33万元。“我们这里绝大多数红枣,都被公司上门收购了,从来不用担心卖不出去。”
今年65岁的孙文奇是一名枣树专家。每年二月,他离开河南到新疆,一干就是八九个月。“每年参加培训的新疆枣农都有1万多人,若羌县的每个村我几乎都走过,老百姓见到我都亲切地说,河南专家又来了!”孙文奇说,科学种植,体现在剪枝、抹芽、摘新、环割、施肥等多个环节,施肥离树根多远,如何修剪让枣树越长越“开张”,多结枣……每个小环节都有大学问。
若羌县委书记党锋说:“过去来这里收枣的很多,大多数都是收了枣就走,能把种植加工基地建在若羌的,只有好想你公司。”目前,好想你在南疆直接经营的红枣基地总面积有8000多亩,直接签约用户数十万亩。在好想你枣业的带动下,若羌县涌现出了74家红枣企业,种植面积22万亩。
红枣,已成为若羌农民名副其实的“农业银行”,也成为若羌响当当的名片。2015年,若羌县红枣产量达6.53万吨,被授予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中国红枣之乡等多项荣誉称号。
跨越千里“豫新情”
初夏时节,枣农孙尽群与妻子在若羌的枣园内不停地为果树剪芽、锄草。“这是枣树开花孕育果实很关键的时节,要把多余的花芽剪去,不能耽搁。”
孙尽群来自2000多公里外的河南省新郑市孟庄乡。“在家乡,枣园面积与产量都有限。”他说,“2010年时,听说若羌的枣味甘甜且高产,能卖上好价钱,就来这里种了枣。”他在若羌县吾塔木乡租种了70多亩枣园,每年依靠红枣的纯收入能达20万元。
近年来,像孙尽群一样从中原地区远赴若羌种枣“淘金”的枣农已达千人,他们大多来自郑州新郑市,每年像“候鸟”般往返两地枣乡。
“红枣已成为联系河南和新疆的纽带,红枣产业促进两地往来,尤其是两地百姓收入提高。”阿里木·艾山说,外地枣农、枣商到若羌,不仅催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更推动了民族融合稳定。
北至天山脚下,南至昆仑山麓,有雪水浇灌的地方,就有中原红枣的身影。“连心枣”背后,是河南产业援疆、精准扶贫的新路子,是豫新各民族群众之间愈发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