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了位于渤海湾穹顶位置的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医药产业园区服务中心巨大的规划展示台前,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副主任祖天林告诉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后,沧州渤海新区积极开展与京津对接,全力打造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与此同时,因受环境、土地等因素制约,北京医药产业亟待疏解,其中确定化学原料药制造将在2017年年底前全部迁出北京。经多方考察和磋商,北京药企决定集体“落户”沧州专门打造的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组建京津冀合作共建共管的首个专业化产业园区。
祖天林告诉记者,医药产业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分为化学制药区、中药产业区、高端医疗产业区等功能区块,谋划推进大健康产业,以保健品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健康医疗、保健品、医疗器械等产业。经过两年的努力,园区已签约京津冀地区超亿元医药项目73个,包括上市公司7家、高新技术企业41家,签约项目总投资达243亿元。在这些签约项目中,已竣工项目5个,在建项目17个。今年上半年,国内知名的协和药厂、华润双鹤、银谷制药,中日合资的康蒂尼以及美国独资三期临床新药珐博进等7个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中国北方原料药基地显露雏形。
不过,生物医药产业园招商局副局长白雷表示,要想让医药产业园区尽快投产,改革行政审批事务是当务之急。因为按照惯常规定,药品监管以省级行政辖区为界。也就是说,如果北京药企到河北跨省建厂,需要报批药品品种转移,审批周期至少需要两年半左右。为了给迁移到沧州的北京药企提供便利,促进京冀两地医药产业升级转移,京冀两地决定探索实行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方式,即集中转移至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京籍药企,由北京市食药监局对其生产情况实行延伸监管。入驻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名称、注册地址不变,相应产品批准文号不做转移,按照变更生产地址办理。
在北京朗依制药沧州分公司的工厂中,该厂生产总监王玉东告诉记者,朗依公司是首批进入新区的企业,2015年年初签约入园,当年4月份开工建厂,2016年10月份完成基本建设,开始试生产。截至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园已有4家京企通过北京食药监局验收。“试生产半年多来,朗依公司产能翻了一番,成本反而减少了一半。”王玉东表示。
异地监管,给很多迁至渤海新区的北京药企吃了一颗“定心丸”。北京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药企接连准备签约入驻。白雷透露,最忙时一天要接待6个前来考察的企业。按照目前的进度估算,到年底时落户园区的企业有望达到90家。
在北京春风药业公司沧州生产基地,该公司现场经理秦有文告诉记者,在渤海新区建设生产,建设成本和生产成本都比北京少许多,比如建设厂房需要用地,这里每亩10万元钱,是北京的几十甚至上百分之一。生产中使用蒸汽,在北京每立方米需要600多元,渤海新区则是集中供应,每立方米仅需160元,相差接近3倍。
此外,随着大量外地医药企业迁至沧州,生态环保问题如何解决?园区专门为此建设了一体化的废水、废气、废料处理设施。白雷介绍说,园区编制了《污染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在准入标准中明确规定了鼓励引进企业类型、限制引进企业类型和禁止引进企业类型,并从生产物料管控、生产工艺装备、废水废气排放、固体废物管理、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入手制订了严格的标准,坚持“源头控制和终端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启动了污水排放“一厂一管”和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作,在污染源头上减量控制,降低“三废”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沧州渤海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国表示:目前京津冀医药产业园发展势头很好,但还有很大潜力可挖。“近期沧州市正式出台了《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该《意见》要求,全市到2020年,要使医药企业总数达到400家,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力求使其成为国内一流、医药产业区域合作示范区。”张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