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6月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地上的“义务监督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吉蕾蕾
更多报道请关注
中国经济网
经济日报客户端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如今,每天往返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上滩村的挖掘机、搅拌车、压路车等大型机械络绎不绝。这边,挖掘机在整理排水渠系,那边,搅拌车在忙着运送浇筑路面的水泥,每天各种机器的轰鸣声响彻整个上滩村。这一切,让72岁的严福成听在耳里喜在心里。

严福成告诉记者,他每天都会到施工现场,看看桥梁、道路等修建的质量怎么样,“现在扶贫项目多了,这施工质量我们可得看紧了”。

像严福成这样自发当起扶贫项目建设监督员的村民并不在少数。5月10日,村民王树朋急匆匆跑到村支部,找到村第一书记周丹文:“书记,我要跟您反映个事,文拉沟那边在修的田间道路质量有问题。”一听到道路质量有问题,周丹文放下手上的活:“走,你带路,我们去现场看看。”

赶到道路施工现场,推土机正在来回平整土地,三四位上了岁数的村民正围在一旁的路边指指点点地议论着什么。“书记,这块地下水特别多,常年往上渗水,如果不处理好,以后浇筑好水泥路也会出现塌陷,管不了长久。”王树朋说,几个村民代表商量后建议,把这块地的泥土推掉,上面用石头覆盖压实,再对路面进行浇筑。

记者实地查看发现,正在修建的道路两边确实有地下水不停地往外流淌。周丹文随即联系负责该路段的经理:“这段工程先停工,打电话给设计院,让他们派技术人员来考证一下,赶紧修改设计方案。”

王树朋觉得自己和几个村民的意见起到了作用,心里特别美。王树朋告诉记者:“我们几个村民天天都在道路施工现场,国家在帮我们修路,我们也要发挥监督作用,毕竟以后这道路还是我们村民用多得。”

上滩村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算得上是村里最大的扶贫项目。2015年底,从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下派驻村的第一书记周丹文在经过调研,充分考虑村情民意后,积极向对口帮扶单位国土资源厅提出了上滩村加强土地平整、田间道路修建等在内的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的建议。经过项目的申报、审查、论证等环节后,总面积为323公顷、总投资额825.56万元的上滩村高标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于2016年11月正式施工。这也是青海省首个开发建设的土地开发整理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项目。

周丹文介绍,在所有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村支部都鼓励村民参与项目建设的监督,随时随地发现项目问题都可以跟村支部反映,村支部会第一时间通知项目设计单位和建造单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