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紧抓自贸区设立契机,打造行政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的营商环境,并以此吸引高端产业集聚,使城市“软环境”与“硬实力”均得到提升,从而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重庆正不断释放国家中心城市潜力,拓展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致力于打造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推进与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相关的各项改革探索和制度创新,推动自贸区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重庆自贸区范围涵盖两江、西永和果园港3个片区,总面积119.98平方公里。有专家表示,自贸区建设将成为重庆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新引擎,相关改革红利将推动高端优质的要素资源迅速向重庆集聚,进而在更高层次和更大领域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的优化,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软环境见出硬功夫
建设自贸区,重庆将迎来城市软实力的提升。重庆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自贸区办公室主任李谦说:“重庆自贸区将打造行政高效、投资贸易便利、社会服务便捷的营商环境,推动西部产业转型升级,为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活力”。
优化城市发展的制度环境是重庆自贸区建设的一个聚焦点。在两江新区,86.33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被纳入到重庆自贸区建设范围,占重庆自贸区总面积的71.95%,两江新区也因此成为重庆自贸区的核心区域。“以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为重点,推动城市运行环境优化。”两江新区自贸办主任谢静介绍说,两江新区围绕机制体制创新,实施“一口受理、超时默许、否决请示”的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不仅整合了工商、质监、食药、物价4大系统,构建起行政许可、市场监管、质量监管、消费维权、行政执法“五个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同时也压缩了审批时限,审批事项平均对外承诺办理时间比法定时限减少61.8%,平均单件办理时间提速80%,企业注册登记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至2个工作日。
金融服务是城市软环境的重要组成。在重庆市金融办副主任曹子玮看来,自贸区不是政策洼地,而是改革高地,是金融开放创新的实践地。“重庆自贸区的金融制度涵盖跨境金融结算服务、跨境人民币业务、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跨境金融服务功能、金融风险防控体系等5个方面。”曹子玮说,重庆正着力增加金融有效供给,同时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升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强化金融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服务,形成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新局面。
江北区是重庆主城核心区之一,辖区内的自贸区面积有26.815平方公里。江北区商务局局长、区自贸办主任张发义说,江北区积极支持传统金融机构创新管理模式,大力发展移动互联支付、微信银行等产品。目前,江北区新型金融机构超120家,涵盖消费类金融、财务公司、融资租赁、股权投资基金、信托、小贷、担保、保理等9大门类,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增添了动力。
产业群奠定增长极
前不久,总投资约1亿美元的安博中欧贸易物流服务基地、投资约10亿元的红星美凯龙智慧物流城、丰趣海淘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等7个现代服务业项目,签约落户到了重庆自贸区西永片区的西部物流园。
西部物流园是“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的起始站、重庆铁路口岸、重庆整车进口口岸等所在地。西部物流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磊说,利用自贸区货物进出自由、投资自由、通关自由等贸易便利条件,物流园正着力打造高端商贸和配套服务集群,重点集聚国际商品综合贸易、进口汽车贸易、跨境电商、转口贸易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离岸贸易等产业。
在重庆,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高端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正逐步显现。业内人士称,自贸区内的贸易便利化、投资便利化、金融便利化等诸多改革红利将对优势产业、优质企业产生强大吸附效应,为重庆带来巨大的经济增量和发展活力。
事实上,早在自贸区获批之前,重庆就已经布局发展了包括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在内的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今年1季度,10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828亿元,同比增长32%,发展态势良好。
渝中区是重庆商贸和现代服务业大区,辖区内有4.38平方公里纳入自贸区范围。在渝中区副区长邓光怀看来,重庆自贸区建设将为辖区内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他告诉记者,渝中区正加快发展现代金融、高端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互联网服务、健康医疗服务等6大产业集群。“作为服务业重要载体的楼宇经济,是渝中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去年,渝中区税收亿元楼宇达33栋,预计今年有望达到40栋。”邓光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