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7年5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世界工厂有了水乡“绿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郑 杨
曾经污水横流的华阳湿地,治理后变成了迷人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年均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成为珠三角地区水乡旅游的响亮品牌。
本报记者 郑 杨摄

身为制造业发达的“世界工厂”,是不是就污水横流、水环境恶劣呢?只能说,曾经是。在广东东莞,一场艰苦卓绝的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正在进行。

华阳湿地,曾经是水质黑臭的“东莞龙须沟”,而今却变成迷人的“水上威尼斯”。“镇里投入两亿多元治水,换来了数百亿元的经济效益!”湿地所在的麻涌镇村民们无不津津乐道。不仅是麻涌,记者走访东莞水乡地区多个镇区发现,当“世界工厂”有了水乡“绿肺”,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水环境。

“水乡旧景又回来了”

坐游船漂流于占地20平方公里的华阳湿地,置身于古榕、碧荷和娇艳的美人蕉环绕之中,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污浊到难以靠近的臭河涌。

“这里原是传统工业区,各条河涌沿岸随处可见禽畜养殖场和电镀、化工、漂染企业,污水流经之地农田大片抛荒。”麻涌镇人大副主席赖剑云告诉记者。

麻涌镇意识到治水的重要性是在2013年。“我们投入了2.8亿元,将污染区改造为兼具水利、农业、生态修复、文化创意功能的生态园。河涌水质从劣5类迅速恢复到3至4类,华阳湖负离子含量在全市湿地公园里排名第一。老人们口中‘江水绕村榕树绿,塘鱼鲜美荔枝红’的水乡旧景又回来了。”赖剑云说。

短短4年,何以实现这么大的转变?

赖剑云介绍,麻涌在治水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先是截污清淤。近4年来,麻涌关停了83家污染企业,年减少污水排放2232万吨,并清拆223个养殖场,建成截污主干管网30公里。以华阳湖、马滘河花海漂流项目为试点,在全镇各村开展了河涌清淤,清出了长达25公里的河道;然后开展生态修复。清淤时挖出的165万立方米淤泥,被松木桩固定堆放河道两旁,种植对污染物吸收能力强的开花水草30多万平方米、多彩树木3.6万棵,放养鱼类3200多万尾,建成水上绿道35公里,从而形成了美丽的华阳湖国家湿地公园。

自此,无人问津的河涌成了人们珍视的资源。依托河涌治理,麻涌建成了覆盖7座村庄的“走进香飘四季”和“古梅乡韵”美丽乡村项目。对于位置偏远、无法建截污管网的片区,麻涌镇建成了“印象水乡”污水处理设施,探索进行分散式就地处理。环境改善了,村民的文明素养显著提升,随意扔垃圾到河涌的现象不复存在。

在另一河涌密布、水网交错的沙田镇,近年来通过治水,构建起一片长14公里的生态绿色走廊——穗丰年水道。

“沙田因水而生,依水而兴,必须将水污染治理作为重中之重。”沙田镇镇长詹志斌说。他介绍,该镇首要污染源是生活污水,影响比重达95%以上。河流存在黑臭现象,排污口超过1000个,亟需实施全面整治。早在2014年,该镇就严格落实污水治理“党政同责”和部门“一岗双责”,并按照“截污为先、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系统地推进水污染治理,重点加快污水处理厂、截污管网及内河涌整治三类骨干工程建设,打造集截污治污、防洪排涝、生态景观于一体的滨水景观带,全面构筑绿色生态水网。

记者在穗丰年水道看到,这里已经用最自然的方式还原了生态系统,两岸红树林茂盛生长,水系内鱼虾繁育。渔民出身的叶姨正在穗丰年湿地公园练习唱疍家咸水歌,她高兴地说:“没想到,短短几年间,穗丰河一带许多特色水乡景色都回来了。”附近村民也告诉记者,近两年,不少白鹭回归,春季时期成群在此栖息、觅食和繁衍。

好水“聚财”促转型

造纸厂退出了,化工厂关停了,养殖场清拆了……这些一度“辉煌”的产业可都是水乡地区赖以生存的经济支柱。治水之初,当地干部群众有过质疑,这不是断了当地的“财路”吗?但短短三四年后,他们已发现,好水更能“聚财”,对水乡的未来也变得信心满格。

“开展水污染治理后,镇里花了2.8亿元对华阳湖进行整治,美好的水乡环境,带来了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华阳湖周边5000多亩的‘三旧’改造土地,吸引了20多个总投资538亿元的优质项目。”赖剑云说。

这些项目所代表的轻柔、绿色、智慧型产业,与过去“两高一低”的污染产业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记者看到,浪漫而壮观的水乡湿地游、乡村游、花海漂游,吸引了周边城市大量游客。据介绍,华阳湿地年均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已成为珠三角地区水乡旅游的一大品牌。逐水而来的京东、阿里巴巴、珠三角汽车博览中心等大项目,使麻涌正在打造的全国电商专业镇、珠三角汽车之都建设初具规模。就连传统农业也迎来了“春天”,成为融入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第三产业:13个总投资42亿元的农业公园项目,以“公司+农户”方式推广“金麻香蕉”品牌,香蕉种植业由此走向高端;粮油产业从低端的来料加工向贸易和研发转型,粮油贸易从前年的20亿元跃升至去年的100亿元;中储粮工业旅游路线的开放,让游客们亲身感受杂粮、食用油加工的全过程,形成10平方公里的大型粮油展销中心和主题公园……

一组数字引人注意。“我镇原先的第三产业十分滞后,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11.8亿元。而去年这一数字增至126亿元,3年增加了10倍!是治水促进了三产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赖剑云说。

不仅生态和产业,水污染治理给水乡带来的改观是全方位的。

记者眺望华阳湖对岸,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内,一排排红楼在蓝天碧水间分外醒目,为当地教育事业带来新的希望。湖畔的中大创客坊里,年轻的中大学子和当地居民一道,如火如荼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从创意集市上新巧的创意手工艺品,到现做现卖的水乡美食热松糕、冰豆花,都令游客爱不释手。

水乡平台更引导了当地文明、和谐的生活方式。龙舟、粤剧、武术等时尚文化品牌的打造,以及草莓音乐节、水乡美食文化节、汽车漂移大赛等文体活动,为村民们带来了健康向上的崭新生活。

水乡,原本是制造业崛起后的东莞最为落后、看不到希望的地区。治水,却让这些镇区变为产业转型的明星、世界工厂的“绿肺”乃至整个珠三角地区的“后花园”。

铁腕打赢攻坚战

虽然水乡“绿肺”渐成规模,但东莞水污染治理的形势依然严峻。

5月8日一早,东莞企石镇霞朗村村民发现,东引河一处水面突然变成触目的红色。企石镇环保分局当天上午排查发现,原来是河边的一家小型工艺品加工厂,将被油漆染得通红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了河中。这家工厂当即被依法查封。

工厂林立的“制造业之都”,产业转型非一夕可成,水污染治理更不可能凭一夕之功。“这既是一场‘遭遇战’,又是一场‘攻坚战’‘歼灭战’。”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说。他指出,群众对水生态环境治理反映强烈、期待很高,全市上下必须充分认识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充分把握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全力以赴推进水污染治理工作,为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保障。

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被确立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战略的十大行动计划之一。东莞市环保局副局长吴对林介绍,2016年11月,东莞市成立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工程总指挥部,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全面推动水治理“1+N”政策体系落实,召开现场会,全面推行台账管理,实行挂图作战,约谈工程进展落后镇街……转眼半年过去,紧锣密鼓的攻坚战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围绕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和内河涌整治两个主战场,水治理各项行动正有序推进。”吴对林说。在截污次支管网建设方面,总投资近30亿元、规划长度420公里的首批管网已完成总长324公里;各镇街正制定“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年内将完成76条内河涌、10条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在引导“两高一低”企业退出方面,已有52家纸品企业通过关停验收,今年还计划将水乡特色经济区“两高一低”企业引导退出工作模式复制到全市推广,重点引导一批涉水企业退出。

在此过程中,东莞探索并实践了一系列水污染治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如创新组织协调机制,对水污染治理工作落实不力的责任人进行直接约谈;创新投融资机制,构建有系统规划、有政府财政支持、有社会资本参与、有市场主体投资运营及管理、有项目投资综合回报模式的“五个有”投融资体系;创新项目审核机制,加快工程建设速度;建立工程项目清单、镇街(园区)责任清单、部门责任清单“三个责任清单”,确保属地、属事责任落到实处等。

“我们的目标是,2018年底前新建1800公里截污次支管网,新建扩建15家污水处理厂,新增日处理能力100万吨,完成不少于100条河涌污染治理,并因地制宜同步建设一批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水环境质量实现阶段性改善目标。”吴对林说。

接下来,东莞将围绕“控源、截污、工程治污、生态修复”全面发力,坚决打赢这场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