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正在改变着全球的城市体系,这是国内外很多专家的共同结论。“科技中心,特别是智能科技企业聚集的城市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的相关研究表明,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对全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所在的城市对全球的影响越来越大。也因此,在印度,班加罗尔的影响力超过新德里、孟买;在中国,深圳的影响力急剧提升。创新科技将导致全球城市网络重新洗牌,每个城市都面临机会。
以“千年商都”为傲的广州,过去在一线城市激烈的科技竞争力角逐中一度落后,而今奋起直追,全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然而,从“区域创新中心”到“国际创新枢纽”是非常大的跨越,要求实现“功能”的提升,即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配置功能、全球性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功能、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引领功能,并最终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大型枢纽”和“核心节点”。专家认为,在此过程中,有几点是广州应该注意的。
首先是从集聚到辐射的能力转变。中山大学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主任陈广汉指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有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回波效应就是某一个中心的发展,把周边的要素、资源集合起来,却导致周边地区的衰弱。因此,一个城市发展到较高水平,扩散效应应该大于集聚效应,要有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地区的普遍发展。
广州提出“国际创新枢纽”构想以来,国际大企业、大项目接踵而至,显示出强大的集聚能力。这些跨国企业以及不断涌入的创新人才、不断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已经开始让珠三角其他城市分享到智力成果,佛山等周边城市也愿意参与到广州的枢纽建设中来,显示出广州的创新辐射能力正初步形成。广州在制定区域产业、科技、人才等相关政策时,应更多考虑整个区域发展,摒弃一己私利。毕竟,枢纽城市的建设需要广泛的认可和拥护,“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其次是既要打造有形网络,又要构建无形网络。陈广汉认为,有形的网络是大型基础设施,让人才、资源、信息等生产要素能够聚集;无形的网络则依靠商业、网络、金融、文化、制度、规则等来体现。
广州大手笔整合优化城市创新空间,打造科技创新走廊,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平台和载体,“筑巢引凤”的成效明显。不过也应看到,这些企业、人才、科研机构更看重的是广州日渐改善的软环境。如今广州的有形网络正在成形,今后应更加重视无形网络的打造,特别是体制、服务的提升,让创新要素不仅“落地”,更要“生根”。
最后是与其他中心城市的错位发展。广州在建设国际创新枢纽过程中,应考虑如何体现广州特色,与其他具有枢纽功能的创新中心城市实现差异化发展。尤其是与同在珠三角的深圳,在竞争中体现差异、深化合作尤为重要。比如珠三角城市群已经形成了国内最大的互联网产业链,深圳的智能硬件做得好,广州的软件开发、网络应用则更有优势,两地在产业链中实现了优势互补。未来广州发展的重点领域何在、如何实现差异化,这些问题在一开始的建设目标中就要解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