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型,即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通过对县域内城乡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使得二三产业在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地域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乡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镇
调研地:
四川内江市
和眉山市
一个是“柑橘之乡”,一个是“泡菜之都”,四川省内江市市中区和眉山市东坡区近年来立足当地自然、人文、地理条件,发展适宜的特色产业,并在产业融合中带动就地城镇化,走出了独具地方魅力的产城融合之路
一个是中国著名的“柑橘之乡”,一个是享誉世界的“泡菜之都”,两座城市立足的产业不同,但是在发展中却有不少相似之处,如何让地方特色产业与城市发展相融合?内江市市中区和眉山市东坡区的探索值得借鉴。
柑橘业为城乡发展托底
产城融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农村全面进步,进而实现城乡统筹。在这个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至关重要。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变化,生活水平没有改善,视野没有拓宽,那么农村的产业发展就没有支撑,更无法实现和城市的融合。
内江市市中区的做法是,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柑橘,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撬动地方经济发展。
记者在采访时正好赶上发工资的日子,当天,位于市中区朝阳镇下坝桥村雷丰果业公司的办公室内异常热闹,几十位村民将办公室围得密不透风,排在最前面的一位村民在一个账簿上签名、按手印,然后领走工资,排在后面的村民依次办理。大家有说有笑,满心欢喜。
年过七旬的周桂芬老人拿着刚领的一沓钱,仔细地点了一遍,“没错,是1650元”。老人告诉记者,她给雷丰果业打工,栽树苗、除杂草,一天能挣70至80元。
雷丰果业公司负责人雷礼明说,全村目前有100多名村民在他们公司务工,每人每年的打工收入有1万多元,“对于那些不外出打工且上了年纪的村民来说,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除了劳务收入,针对下坝桥村土地撂荒的现象,村里鼓励外出打工农民和在家不种地的农民以土地入股,与雷丰公司、村集体结成利益共同体,一起发展。下坝桥村村民以每0.07公顷土地为1股,由合作社颁发股权证书,按股权分红。从第4年开始,公司的净收益按照公司占65%,农户占30%,村集体占5%的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的经营模式,保障了产业发展和村集体增收的可持续性。农户的预期收益也会大于土地租金或保底收入,农民成为股东,干活也更加用心负责了。”雷礼明说。
截至目前,下坝桥村有400户农户入股雷丰果业公司,入股土地66.7公顷,预计第4年入股农户人均增收约600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股份分红约5万元。
农民手上有钱了,集体经济壮大了,政府也有信心将柑橘产业做大。市中区发改局局长张世聪告诉记者,该区将朝阳、永安、凌家3镇划定为核心区,着力打造“万亩现代柑橘产业示范片”。同时,注重产业融合发展,将柑橘规模种植与分类、包装与加工,休闲、观光、采摘等充分结合。
“传统农业乡镇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是无法支撑城市发展的。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城市发展才有底气。”市中区副区长柳永胜坦言,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市中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记者了解到,自2016年获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区以来,市中区积极整合资源,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大幅提升,三产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效果。2016年,市中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810元,同比增长9.2%。
泡菜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眉山市东坡区是享誉中外的“泡菜之都”,相传泡菜制作在东坡民间已有1500多年历史。在东坡区,随处可见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泡菜种植园、加工厂、销售店铺。
“东坡人过去只是爱吃泡菜,但是没有形成产业和规模经济。”眉山市东坡区“中国泡菜城”管委会主任范纯文对记者说,泡菜产业真正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
记者了解到,在2007年时,眉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整合眉山经济开发区的实施意见》,2009年正式将该经济开发区定位为发展泡菜产业,那一年眉山的泡菜产业产值仅为20亿元。到2014年,东坡区泡菜产业园正式更名为“中国泡菜城”。2016年,东坡区泡菜产业实现产值143亿元,带动15万农户种植蔬菜增收7.37亿元。
为了将泡菜加工业做大做强,东坡区积极延伸泡菜产业链条,实现了蔬菜种植,泡菜加工、销售,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并有效带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范纯文说,东坡区在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的“中国泡菜城”内,选定了崇礼镇的光华、大定桥以及永寿镇的永德3个村,集中打造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保障园区内泡菜企业的需求。
崇礼镇庆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巫志祥告诉记者,目前,合作社流转了3000多亩土地,主要种植白菜、卷心菜、萝卜等,都是泡菜所必需的原料。每年3到4月,合作社便和周边加工企业签好协议,9月份菜品成熟后就开始陆续交货,保证了蔬菜的销路和农民的收益。
范纯文表示,东坡区泡菜食品加工企业以订单、合同等形式联结12万户农户订单生产,订单率达90%以上,帮助种植户每年增加收入约2500元。目前,园区已入驻川南、惠通、李记等泡菜食品企业28家,其中亿元企业10家,产业集中度达42%,实现了产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生产了这么多泡菜,怎么卖成为关键问题。近年来,东坡区开展多渠道销售模式,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园区打造的“东坡泡菜”线上销售平台,仅2016年第八届泡菜博览会就与京东、阿里巴巴等电商企业签订购销协议60亿元以上。
此外,东坡区还创建了“中国泡菜城”AAAA级景区,形成了以三苏祠、中国泡菜博物馆、泡菜风情街、企业高端生产线、万亩标准化绿色基地为核心的旅游环线,赋予了泡菜产业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2016年,东坡区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22.1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
在泡菜城的带动下,东坡区农村一二三产业得到融合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8864元增长到2016年的15391元,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产业融合带动就地城镇化
干净整洁的联排别墅,设计独特的画家工作室,格桑花海、马术俱乐部、休闲垂钓中心……这里不是度假村,而是内江市市中区永安镇的尚腾新村。
该村由于距内江城区仅15公里,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尚腾新村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题,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尚腾新村党支部书记潘俊良告诉记者,由于村里离市区很近,村民的生活和城里人没有太大差别,大部分村民都在城里务工,在家种地的人极少。
针对这种情况,村里以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为依托,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式,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土地、资金等要素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村体制机制创新和农户增收。
市中区城乡统筹委专职副主任陈杰告诉记者,尚腾新村以农户“退出承包权换股份”的方式,将农户手中闲散的土地收归集体,并统一流转,和一家苏州的公司共同发展“川南大草原”农旅休闲项目,利用土地整理后的面积差、基础设施占股分红等方式,增加集体收益。同时还使农户获得了每亩600元至800元的收入,远远高于农户种地收益。
多年来,尚腾新村凭借柠檬种植、柑橘种植、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带动,实现了就地城镇化,使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如今,尚腾新村的村民不仅住进了小洋楼,而且很多都在城里买了房,平时打工住城里,周末回村里度度假,实现了打工、生活、休闲三不误。
“推进城镇化不是简单地让农民去城里打工去城里居住,而是要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解决好他们的社保、教育、医疗等一系列问题,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让农村更像城市。人的城镇化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柳永胜说。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东坡区,由于泡菜城的建立,带动了周边多个乡镇的发展,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状况发生根本改变,实现了进城、进集镇、进厂就业和田间务工相结合,2016年,泡菜基地1.6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10元,整个东坡区的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8.6%提高到2016年的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