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可以让我们变得耐心细致、心平气和
有一天,一个名叫朱载的人去看望苏轼,他等待了许久,苏轼才急匆匆地走出来。朱载诧异地问苏轼在做什么。苏轼说:“我在抄《汉书》。”当时的苏轼已是文章流播,名满天下。所以,朱载听到这个回答很是惊奇,就问:“像您这样的大学问家还用得着抄书吗?”苏轼说:“我抄《汉书》已有三遍了。”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苏轼已经成名成家、独步文坛了,但无人望其项背的他仍是如此刻苦用功,真令人佩服。
像这样的事迹很多,三国时候的阚泽、明初三大家之一的宋濂、清代章学诚的父亲章镳、宋代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大文豪鲁迅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以前的人抄书,原因很多。有的出于家庭贫困,“无从致书以观”;有的是因为看到了极为稀罕、难以再见的书;有的则是借助于抄书躲避世间的风雨;更有的则直接出于对书籍本身的迷恋。但不论怎样,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源自对书籍的兴趣:他们体会到以抄书为手段,可以充实自己的学问,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可以扩大自己的视野,可以深化自己的感悟。
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是很少能听到、见到抄书之人了。究其原因,出版业极为发达是一个显著的事实,无论你想看怎样的书,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找到;许多人读书都抱着功利性极强的目的,大都以实用为原则;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真正的读者本来就少,随着媒体的发达,看书,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浏览网页的方式,以掌握碎片化的信息为目的,大多走马观花,难得保持一颗安静的心灵去逐字逐句地阅读品味。
但抄书尤其是抄写经典是有许多好处的。首先,经典大多凝练古雅,意味隽永,含义深刻。这样,抄写就比泛泛阅读效果来得显明。读书,或一目十行,观其大略,或字斟句酌,细嚼慢咽,方法各异。但抄书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一笔一画、一字一句地做,手脑配合比只用眼看脑想要来得实在。抄书,不一定要背诵,但等到抄完,会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文笔,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学养极有帮助。
其次,抄书有利于消化吸收。许多人虽然常看书,但效果不大,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彻底消化。而在抄书的过程中,碰到不认识的字,会查寻;碰到不懂的问题,会思考。抄写的过程,也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再次,抄书往往可以让读者平心静气,摒弃外界和内心的浮躁。现在外界的诱惑越来越多,投射到内心,常常让我们魂不守舍、心不在焉。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可以让我们变得耐心细致、心平气和。这样,不但有利于心性的培养,有利于负面情绪的排遣,同时,也有利于意志的锻炼和气度的养成。